3 概述
猪苓汤同名方剂约有十八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猪苓12g、茯苓12g、泽泻9g、阿胶(烊化)9g、滑石9g,具有利湿泻热,滋阴利水,祛痰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是治疗水热内结伤阴证的代表方剂。现代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积水、泌尿系感染、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结石等属阴虚有热见小便不利者。
4 《伤寒论》方之猪苓汤
该方剂各味中药对细菌等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在治疗泌尿系感染时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严重感染还应结合现代医学药物敏感试验及抗生素疗法为宜。该方剂各味中药对胃功能有一定调节和促进作用,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影响,故对肾炎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1]
4.1 别名
4.2 组成
猪苓12g、茯苓12g、泽泻9g、阿胶(烊化)9g、滑石9g[4]
4.3 功效主治
猪苓汤具有利湿泻热、滋阴利水、祛痰的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症见发热,水热互结,阴亏津伤,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或尿血、血淋属阴虚有热者。
猪苓汤具有利水清热养阴的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猪苓汤功能利水清热养阴。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4.4 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以水四升,先煮前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上5味,以水4升,先煮4味取2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7合,每日3次。
4.5 方解
猪苓汤治证原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水热内结,津液不得四布,故小便不利,口渴身热;热邪伤阴,阴虚热扰,故心烦不寐。若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恶;下渗于大肠,则为下利。总括病机,乃为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象,故治宜利水清热养阴之法。
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入膀胱、肾经,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以助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佐以滑石之甘寒,利水而清热;阿胶之甘咸,润燥而滋阴。5药合方,利水渗湿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解。
方中以二苓、泽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滋阴清热。五药合方,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症自除。
猪苓汤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其证相似,但病因病机迥然有别。五苓散证系表邪未尽,内传太阳之腑,膀胱气化不行,故用泽泻、二苓之利水,配伍桂枝之外散表邪,内以温阳化气,组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本方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猪苓、泽泻、茯苓之利水,佐以滑石之清热、阿胶之养阴,合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4.6 临床运用
猪苓汤以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是治疗水热内结伤阴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4.6.1 加减法
4.6.2 使用禁忌
若内热盛、阴津大亏者,忌用。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忌醋物;虽渴而里无热者,不可与也。
4.6.3 猪苓汤治乳糜尿
鞠某某,男,25岁。1975年10月始见尿呈白色,伴有尿频、尿急,继感腰痛,症状渐重,治疗20余天,好转出院后上述症状再现,于1975年12月27日住我科。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左肾叩击痛(+)。化验:血微丝蚴φ;嗜伊红细胞10%;尿:蛋白(+++),白细胞1-3/高倍,红细胞+++/高倍,乳糜尿(+)。诊断:乳糜尿(膏淋)。处方、用法:阿胶3钱(另包冲服),云苓4钱,泽泻4钱,滑石4钱,猪苓4钱。每日1付,水煎服。10剂后,尿化验转为正常,乳糜尿转阴。
4.6.4 猪苓汤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
病例均为出血热休克期伴少尿的青壮年患者,男10例,女3例在休克期前阶段主要表现为发热面赤,烦躁恶心,口渴恣饮,少尿,眼结膜充血(或出血),水肿,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细数;进入后阶段的表现为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唇裂齿枯,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多数干结,舌红绛,胖厚僵硬,舌苔黄厚干,或焦黄,或少苔而燥,脉细数沉滑,实验室检查发现血钠降低,血红蛋白升高,舒张压明显升高,脉压变小。治疗以口服猪苓汤为主。处方:猪苓30g,泽泻30g,茯苓15g,阿胶30g(隔水烊化约30毫升,加糖另服)。有腹泻者另加滑石10g,煎药时加水量每剂不超过300毫升,文火煎2次,每次浓缩至70-80毫升,先服烊化的阿胶,再服第一煎药,分数次或1次服完,以不呕出为原则;半小时后继服第二煎药。服中药时,适当补给不同浓度的晶体液(包括纠酸用的碱性溶液)和葡萄糖液。结果:11例在休克期前阶段给药后,9例中止进入休克期后阶段,2例进入休克期后阶段;另2例先经西药治疗,因治疗棘手,在进入休克期后阶段后改用猪苓汤治疗。全组13例无一例死亡。讨论:猪苓汤虽作用缓慢,每次尿量不多,但利尿效应长于速尿2倍以上(平均持续达7.8小时)。其实际排尿总量较对照组为多,服药后24小时内血钠普遍上升,水、电解质也趋向恢复正常。经验:猪苓汤治疗本病休克期宜早期应用,如巳进入肾小管严重坏死的少尿期,用之常不理想。对合并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凝阶段的患者,酌情加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丹皮、赤芍、川芍。
4.6.5 猪苓汤治急性膀胱炎
近年用猪苓汤治疗急性膀胱炎107例,均服药1-6剂痊愈。典型病例:张某某,女,32岁,1980年1月21日诊。晨起小便淋涩,尿道刺痛,少腹坠胀,身寒颤栗,舌红苦薄,脉浮弦;小便检查:蛋白(+++),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乃湿热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投猪苓10g,茯苓18g,滑石15g,阿胶6g(烊化),加桔梗6g,茜草10g,白茅根15g。2刺后症状缓解,少腹仍胀;续服2剂痊愈。
4.7 现代适应证
近代常用猪苓汤治泌尿系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产后癃闭等水热互结者。
4.7.1 肾炎
慢性肾炎仅少数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起病原因多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其中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占重要作用。首先是免疫反应,某些外源性抗原或内源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复合物沉积或被肾小球捕捉并激活炎症介质导致肾炎产生;多个抗原、抗体分子形成网络状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和(或)肾小球系膜清除功能降低及补体成分或功能缺陷等原因使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而发病;血循环中的游离抗体与肾小球固有抗原或已种植的肾小球的外源性抗原相结合,在肾小球的局部形成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并导致肾炎。若原位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或循环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或机体针对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白产生自身抗体则导致病变并持续和进展,同时细胞免疫在某些类型的肾炎发病机制中也有重要作用。其次,免疫反应需引起炎症反应才能导致肾小球损伤,炎症反应中炎症细胞可产生炎症介质,炎症介质又可趋化、激活炎症细胞,各种炎症介质间又相互促进或制约,形成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关系,造成肾小球炎症病变。主要炎症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主要炎症介质包括补体、凝血纤溶因子、血管活性胺、白细胞三烯、激肽,近年又发现许多新的炎症介质,如活性氧等自由基、活性氮、血管活性肽、前列腺素类、血管活性胺、细胞黏附因子等。
4.7.2 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以女性多见,是由于女性尿道的特殊解剖特点及周围器官的解剖特点使会阴部常常寄存大量细菌,只要有感染诱因的存在,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都可导致上行感染而致膀胱感染;男性常继发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膀胱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尿道口及膀胱三角区黏膜、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片状血斑、浅表溃疡或脓苔覆盖。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痛、尿急、尿频,小腹压痛。严重时可有终末血尿。
尿道炎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由淋球菌或非淋球菌的病原体感染所致。淋球菌所引起的尿道感染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的黏膜。淋球菌为革兰氏阴性奈瑟双球菌,感染后尿道口黏膜红肿、发痒和刺痛,尿道排出多为脓性分泌物,排尿不适,进而黏膜红肿延伸到前尿道全部,阴茎肿胀,出现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呈急性炎症反应,部分病人可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肾盂肾炎大多是由于泌尿道、膀胱等感染逆行到肾引起。个别由其他部位感染后经血行感染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严重者肾小管腔内可有脓性分泌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严重时可广泛出血。临床以发热、尿道刺激征、腰痛为主要症状。
4.7.3 其他
主要用于治疗肾积水、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结石等属阴虚有热见小便不利者。
4.8 药理作用
4.8.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猪苓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臣药泽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茯苓煎剂对上述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佐药滑石对伤寒杆菌及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4.8.2 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君药猪苓也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特别是Na+、K+、Cl-的重吸收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臣药泽泻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集合管,抑制钾离子的分泌,同时抑制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茯苓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及心性水肿病人利尿作用显著;茯苓素是利尿的有效成分,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肾小管细胞浆膜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茯苓素可能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泽泻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集合管,抑制钾离子的分泌,同时抑制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佐药阿胶使体内氨基酸储备增加,随之血浆蛋白提高,血中胶体渗透压升高,便于利尿消肿,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佐药滑石中医书籍均记载具有利尿通淋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尚未说明其利尿机制,可能与所含Mg3[SiO4O10·(OH)2]或3MgO·4SiO2·H2O、MgO有关。
4.8.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猪苓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及猪苓多糖能明显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脾细胞对ConA、LPS的增殖反应,增加小鼠特异性分泌细胞数,增强迟发性超敏反应及细胞毒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正常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提高单核细胞膜上IL-2受体的表述并促进其分泌IL-2;猪苓多糖能诱导LAK细胞活性。臣药茯苓及茯苓多糖可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能拮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60Co照射所致外周血WBC减少,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对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使玫瑰花环形成率及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加;茯苓多糖能诱生IL-2,茯苓素对免疫功能也有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但对IL-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从而对PHA、ConA、LPS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对血清抗体及脾脏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泽泻煎剂可抑制小鼠碳粒廓清速率,明显抑制由2,4-二硝基氯苯所致接触性皮炎。佐药阿胶溶液可提高巨噬细胞功能,使脾脏的免疫特异性玫瑰花环率明显增加,并能使NK细胞杀伤力显著增加,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4.8.4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臣药泽泻乙醇提取物、泽泻奥醇可干扰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血管紧张素Ⅰ,故而具有显著降血压作用,可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因此对肾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有持久的降血压作用;同时泽泻能抑制血小板集聚,抗血栓形成;猪苓、泽泻的强大利尿作用对于心衰、肾炎等水肿病人,又可有力地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起到强心作用。臣药茯苓的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佐药阿胶含有胶原蛋白,具有黏滞性,当被人体吸收后附着在毛细血管表面,缩短了血液的凝固时间,因此起到止血作用;同时阿胶具有对抗病理性血管通透性增强的作用,这种作用可减少血浆渗出,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有效循环量,有利于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恢复正常,使血液动力学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升高血压,对抗内毒素性休克时血压下降,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水肿也会得到改善,对于肾炎水肿有治疗作用。
4.8.5 其他
阿胶为一类明胶蛋白,水解后可产生多种氨基酸,并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钠、钙、镁、铁、铜、铝、锰、锌、铬、铂、铅、银、溴、钼、锶、钡、钛、锆。滑石主要含水合硅酸镁[Mg3(SiO4O10)·(OH)2]或3MgO·4SiO2·H2O,还含有MgO、Al2O3及氧化镍,这些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在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详见镇肝熄风汤一节)。
4.8.6 参考资料
①利尿作用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2:121),日本原中氏等的研究表明,本方对大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给予10倍常用量猪苓汤,可见大鼠24小时尿量及钠排泄量均显著增加,连续给药1月,对大鼠血浆和各脏器的电解质量以及水分的分布均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体重增加和一般活动.肾脏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
②《汉方医学》(1985:10:119);给大鼠饲以含有3%之乙醇酸的饲料.引起草酸钙性肾结石,再在饲料中拌以1%之猪苓汤提取物,可明显抑制结石形成,并使肾组织草酸含量明显降低为6.0土2.6mg/mL(对照组为26.7±4.7mg/mL)。
③对肾功能的影响《汉方医学》(1982;4:10):用烧灼损伤大鼠肾皮质所致实验性肾性肾功能不全研究本方的作用,将其提取物以1g/kg剂量混于饮水中,从实验动物造型时即开始给服,连续12个月,结果表明本方有显著疗效。表现为动物生长等一般情况比对照动物好,血红蛋白量增高,寿命也延长。
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癌作用《汉方医学》(1985;5:14):用猪苓汤提取物腹腔注入,连续5日,可显著增强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吞噬指数K明显增高,并使肝脏及胸腺明显增重,而吞噬系数a则未见明显上升,表明其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活性可能主要来自肝脏枯否氏细胞的增殖。观察艾氏腹水癌所致小鼠的死亡时间,猪苓汤有一定延缓作用。
4.9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五苓散中有桂、术,兼治于表也;猪苓汤中有滑石,兼治于内也。故用猪苓为君,茯苓为臣,轻淡之味,而理虚烦,行水道;泽泻为佐,而泄伏水;阿胶、滑石为使,镇下而利水道者也。
2.《医方考》:猪苓质枯,轻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石性寒,清肃之令也,能渗湿中之热;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3.《伤寒论注》:五味皆润下之品,为少阴枢机之剂。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之本也;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也;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壮少阴之体;二苓、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故能升水降火,有治阴和阳,通理三焦之妙。
4.《伤寒附翼》:下焦阴虚而不寒,非姜、附所宜;上焦虚而非实热,非芩、连之任,故制此方。二苓不根不苗,成于太空元气,用以交合心肾,通虚无氤氲之气也;阿胶味厚,乃气血之属,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泽泻气味轻情,能引水气上升;滑石体质重坠,能引火气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济之理矣。
5.《医林纂要》:猪苓甘淡微苦色黑,主入膀胱渗湿行水;茯苓淡以渗湿,有白赤二色,此似宜用赤者,以渗小肠之湿,合猪苓以通阑门之关,而交际水火也,但古人多不分用;泽泻咸以泻肾,合二苓以去下焦湿热;滑石色白入肺,甘淡渗湿,此乃决上焦之源而下之;阿胶甘咸润滑,益肺滋阴,澄清水道,此又以去水中之浊热。此方主治阳明腑热湿壅于上下,故君滑石而佐以阿胶;阳明之热盛,故去热为主,然滑石过燥,而阿胶以润之也。
6.《成方便读》: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熄风,以存津液,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
4.10 歌诀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4.11 出处
5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猪苓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猪苓汤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呕,心烦不眠者。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5.4 出处
6 《异授眼科》卷一方之猪苓汤
6.1 方名
6.2 组成
五味子1钱5分,熟地1钱5分,猪苓1钱5分,肉苁蓉(酒洗)1钱5分,枸杞子1钱5分,覆盆子1钱5分。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6.5 出处
《异授眼科》卷一
8 《瘟疫论》卷上方之猪苓汤
8.1 方名
8.2 组成
猪苓2钱,泽泻2钱,滑石5分,甘草8分,木通1钱,车前2钱。
8.3 主治
《瘟疫论》卷上方之猪苓汤主治温疫邪干膀胱气分,独小便急数,或白膏如马遗。
8.4 用法用量
8.5 出处
《瘟疫论》卷上
9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猪苓汤
9.1 方名
9.2 组成
木通、猪苓、泽泻、滑石、枳壳(炒)、黄柏(酒浸)、牛膝(去芦)、麦门冬(去心)瞿麦、车前子各等分,甘草梢减半,扁蓄叶10片。
9.3 主治
9.4 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上锉。
9.6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
11 《普济方》卷四○三方之猪苓汤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普济方》卷四○三方之猪苓汤主治暑天冒热,热渴昏迷,疮出不快。小儿邪热,面赤多啼,小便不利。
11.4 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1.6 出处
《普济方》卷四○三
13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猪苓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猪苓、茯苓、木通、甘草、滑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百合、黄连、广皮、紫苏、香附、葱(连根白)。
13.3 功效主治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猪苓汤具有清火滋水以助肾之功效。主治妊娠热结下焦,二便不通。
13.4 各家论述
二苓、木通、滑石、甘草、黄连、百合皆清热利水之药;合以四物养血;佐以陈、附行气,膀胱津液所藏,气化则能出矣;引以葱根通窍。
13.5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14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之猪苓汤
14.1 方名
14.2 组成
猪苓(去黑皮,锉)、赤茯苓(去黑皮)、滑石(碎)、葛根(锉)、泽泻(锉)各等分。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6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15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猪苓汤
15.1 方名
15.2 组成
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术(炒)、麻黄(去根节)、桂(去粗皮)、葶苈(微炒)、泽泻各等分。
15.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猪苓汤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喘满及大小便秘难。
15.4 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6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16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猪苓汤
16.1 组成
16.2 用法用量
16.3 功效与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猪苓汤治脾黄,症见两颊生青脉,目黄,齿龈皆青,唇黑生疮,通身黄色,鼻中煤生,心腹胀满,不欲饮食,大便不通。
16.4 药理作用
17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方之猪苓汤
17.1 方名
17.2 组成
猪苓(去黑皮)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防已3分,桑根白皮5两(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2两,泽泻(锉)2两,木香2两,大腹皮7枚(和皮子锉)。
17.3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方之猪苓汤主下小便。主治脚气兼水气、膈气,通身肿满,气急,小便不通,坐卧不得。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6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19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方之猪苓汤
19.1 方名
19.2 组成
猪苓(去黑皮)1分,海蛤1分,防已1分,白术1分,葶苈子(纸上炒)1分,朴消1分,桑根白皮(锉)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19.3 主治
19.4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加水7分,煎至4分,去滓温服,1日2次。以愈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9.6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20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猪苓汤
20.1 方名
20.2 组成
猪苓3分(去黑皮),白术3分,泽泻1两,桂心半两,赤茯苓3分,丁香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20.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猪苓汤主治伤寒六日,发热烦闷,渴欲饮水,得水而吐,其脉浮数,小便不利。
20.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0.6 出处
《太平圣惠方》卷九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猪苓汤
21.1 方名
21.2 组成
猪苓(去黑皮)1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1两,栀子仁1两,朴消1两。
21.3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猪苓汤主治脾黄。病人两颊生青脉起,目黄,齿龈皆青,唇黑生疮,通身黄色,鼻中煤生,心腹胀满,不下饮食,大便不通。
21.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并先烙颊上青脉,次烙脾俞及胃脘阴都穴,不愈,灸脾俞100壮。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6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22 参考资料
-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57.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8.
- ^ [4]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55.
-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56.
-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