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Zhōngtíng CV16[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t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中庭
穴位 | 中庭 | ||
---|---|---|---|
汉语拼音 | Zhongting | ||
罗马拼音 | Chungting | ||
美国英译名 | Middle Courtyar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CV16 | |
日本 | 1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C16 | |
富耶氏 | VC16 | ||
德国 | KG16 | ||
英国 | Cv16 | ||
美国 | Co16 |
中庭为经穴名(Zhōngtíng CV16)[1]。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4.1 中庭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中即中间,庭为庭院。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明堂之中为中庭。堂下亦为庭。道经则以心田为中庭。《黄庭内景经》注:“三田者,上天田,中心田,下丹田。上庭受精气于下,中庭受精气于上,下庭受精气于中。”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犹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2]
4.4 所属部位
胸[3]
4.5 中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4]。
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
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
4.6 中庭穴的取法
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5肋间,平第5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中庭穴[7]。
4.7 中庭穴穴位解剖
中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胸剑结合部。布有第六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
4.8 中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庭穴有宽胸消胀、降逆止呕之功,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膈等症。俱属胸廓不舒,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揆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入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义,可审思之。
4.9 中庭穴主治病证
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等。
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噎膈,呃逆,呕吐,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
胸肋支满,噎嗝,呕吐,小儿吐乳。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沿皮刺0.3~0.5寸。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
4.10.2 灸法
可灸。
4.11 中庭穴的配伍
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4.12 特效按摩
由上向下推中庭穴100次,可治疗胸腹胀满、呕吐、噎嗝等胃气上逆病症。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膈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复出,中庭主之。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1.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