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Zhèngyíng GB17[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èngy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正营 | ||
---|---|---|---|
汉语拼音 | Zhengying | ||
罗马拼音 | Chengying | ||
美国英译名 | Upright Camp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17 | |
日本 | 1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13 | |
富耶氏 | |||
德国 | G17 | ||
英国 | G17 | ||
美国 | GB17 |
正营为经穴名(Zhèngyíng GB17)[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正营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穴[2]。正营是惶恐不安的意思,本穴善治惶恐不安等神志病,故名正营。正营穴主治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齿痛,唇吻强急,呕吐,头痛,目眩,偏头痛,唇吻急强,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牙痛,视神经萎缩等。
5 穴名解
正,《礼记·玉藻》:“士前后正。”孔颖达硫:“正谓不邪也,直而不邪谓之正,方而不邪亦谓之正。”营,有居、上之义。又有穴窟之义。营为春气在头之象。正营者,春气在头,脉气荣茂旺盛也。正者遇也,营者集也。正营,又是惶恐不安之意。《汉书·王莽传》:“人民正营。”正与其功用有关。室之向明者为正室,天子之离宫别馆为营室。人之神智在脑,脑为一身之主宰,犹人世之君主也。本穴有关治脑,犹天子之营室也,在头部三行五穴之中,在目窗穴正上,正当冠状缝中,犹似营窟,为脑输送营气,《黄帝内经素问》:“营主血,目得血则明。”故名正营。穴在头顶正中横线上,像少阳升发荣茂之气,功能安神定惊也。其所治症,为头项偏痛、目不明等症。[3]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正营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正营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5]。
正营穴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2.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2寸取穴。
另说在入发际2.5寸(《千金翼方》);“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发际3.5寸(《针灸大成》) 。
正营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正营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9 正营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处,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或头临泣直上2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取前发际到百会(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的中点作一水平线,再找到目窗(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前发际直上2横指处即是目窗穴)作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即是正营穴[7]。
10 正营穴穴位解剖
正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着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腱膜下结缔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因此,又称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顶骨膜之间。由于该间隙在颅顶部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向前可达眶部,向后达上项线(枕骨)。此间隙内出血时,常形成较大血肿,血液的瘀斑可到上眼脸的皮下。因该隙内的血管,可通过导血管与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交通,颅外的感染,经此途径至颅内。因此,把此间隙的颅顶部称为危险区,针刺时应严格注重消毒。(参看目窗穴)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2.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7.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9.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