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erba houttuyniae[朗道汉英字典]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outtuynia cordat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outtuyniae,herb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Houttuyniae (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拉丁名
Herba Houttuyniae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8 产地
鱼腥草主产浙江、江苏、湖北。
9 原植物形态
蕺菜为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稍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1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地、沟边、塘边、田梗或林下湿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
12 鱼腥草的功效与主治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清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鱼腥草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喉蛾,热痢,热淋:煎服,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服。
鱼腥草为眼科常用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的功效。用于天行赤眼、黑睛生翳、暴风客热等疾病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为醛酮化合物、鱼腥草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配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化脓性角膜炎等。
13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鱼腥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鱼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叶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异槲皮甙、金丝桃甙、芸香甙。
鱼腥草含挥发油,其中含癸酰乙醛、月桂烯等。尚含蕺菜碱(Cordarine)、槲皮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芝麻素、催吐萝芙木醇、3-癸酰基-6-壬基吡啶、头花千金藤二酮B、马兜铃内酰胺AⅡ等、氯化钾等。
15 鱼腥草的食用价值
鱼腥草全株具鱼腥气,可炒食、凉拌或作汤。
15.1 鱼腥草的营养价值
鱼腥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因其所含的鱼腥草素、月桂醛等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
实验表明,鱼腥草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会有所减低。
同时鱼腥草素和鱼腥草煎剂均能明显促进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进机体免疫功能。
另外鱼腥草所含槲甙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有效扩张肾血管,所含大量钾盐有增强利尿的作用。
最后鱼腥草还能改善毛细血管脆性,促进组织再生,有镇痛、止血、止咳的功效,但无祛痰平喘的作用。
15.2 鱼腥草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流行性感冒患者、经常便秘、脾胃湿热、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者;
2. 但是虚寒性体质及疔疮肿疡属阴寒,无红肿热痛者,不宜服食。
15.3 鱼腥草的食疗功效
16 鱼腥草中毒
鱼腥草主要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葵酰乙醛、蕺菜碱、丁香烯、月桂醛等。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肿瘤,抗细菌,抗真菌,免疫调节,止血,利尿,平喘,镇咳,镇痛,促进组织再生。
16.1 不良反应机制
16.2 临床表现
头晕,咽干,胃部有烧灼感,极大剂量致肺出血,可发生过敏反应如过敏性紫癜等,还可出现急性肺水肿。[4]
16.3 治疗
17 鱼腥草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Yuxingcao
HOUTTUYNIAE HERBA
17.2 来源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7.3 性状
鲜鱼腥草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ll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衰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17.3.1 干鱼腥草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17.4 鉴别
(1)取干鱼腥草粉末适量,置小试管中,用玻棒压紧,滴加品红亚硫酸试液少量至上层粉末湿润,放置片刻,自侧壁观察,湿粉末显粉红色或红紫色。
(2)取于鱼腥草25g(鲜鱼腥草125g)剪碎,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D)加乙酸乙酯1ml,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4小时,放置半小时,取乙酸乙酯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甲基正壬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翩成每1ml含10u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一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17.5 检查
17.5.1 水分
(干鱼腥草)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7.5.2 酸不溶性灰分(干鱼腥草)
不得过2.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7.6 浸出物
干鱼腥草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时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0.0%。
17.7 鱼腥草饮片
17.7.1 炮制
17.7.1.1 鲜鱼腥草
除去杂质。
17.7.1.2 干鱼腥草
本品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17.7.1.2.1 鉴别、检查、浸出物
17.7.2 性味与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17.7.3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17.7.4 用法与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17.7.5 贮藏
17.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