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emen coicis[朗道汉英字典]
coicis sem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ix see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ICIS SEMEN[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Semen Coic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ix see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薏苡仁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1]。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 的干燥成熟种仁[2]。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淡黄色,略有焦斑和突起[3]。麸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黄色,略有香气。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浓,解毒散结的功能。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4 拉丁名
Semen Coic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oix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8 来源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 的干燥成熟种仁。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种仁。
9 原植物形态
薏苡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秆直立,高1~1.5m,丛生,分枝多,基部节上生根。叶互生;叶片长10~40cm,宽1.5~3cm,先端尖,基部阔心形,中脉粗厚明显,边缘粗糙;叶舌短;叶鞘抱茎。总状花序自上部叶鞘内侧抽出,1至数个成束;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质总苞中,成熟后渐变珠状。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薏苡生于河边、溪漳边或阴湿山谷中
12 生药性状
薏苡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薏苡仁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有“夫用一两,以糯米二两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雷公炮炙论》)。
宋代有微炒黄(《太平圣惠方》)。
明代有盐炒(《医学入门》)。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纲目拾遗》)。
13.1 薏苡仁的炮制方法
13.1.1 薏苡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13.1.2 炒薏苡仁
取净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略鼓起,表面有突起,取出。
13.1.3 麸炒薏苡仁
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即刻烟起,再投入薏苡仁迅速拌炒至黄色,微鼓起,取出,筛去麦麸即得。
13.2 成品性状
薏苡仁呈宽卵形或椭圆形,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宽而微凹,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明显的纵沟。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淡棕色种皮。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味微甜。
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淡黄色,略有焦斑和突起。
麸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黄色,略有香气。
13.3 炮制作用
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如治脚气水肿的薏苡杜仲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肺痈咳吐脓痰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肠痈初起的薏苡汤(《证治准绳》);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散(《普济本事方》);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薏苡仁炒或麸炒后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如参苓白术散(《中国药典》)。
13.4 贮存方法
15 薏苡仁的功能主治
薏苡仁具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浓,解毒散结的功能。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的功效,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痛经,白带。
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如治脚气水肿的薏苡杜仲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肺痈咳吐脓痰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肠痈初起的薏苡汤(《证治准绳》);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散(《普济本事方》);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如参苓白术散(《中国药典》)。
薏苡仁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用于湿热所致目疡、黑睛生翳、瞳神紧小或干缺、前房积脓、云雾移睛、视瞻生翳、视瞻异色等。用于清利湿热常与白豆蔻、竹叶等配伍,如三仁汤;用于清热排脓,常与苇茎、冬瓜仁等合用,如《备急千金药方》苇茎汤。
16 薏苡仁的用法用量
煎服,9~30g。
17 薏苡仁的化学成分
薏苡仁含薏苡仁酯(coixenolide);并含脂肪油,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芸苔甾醇(campesterol)、棕榈酸、8-十八烯酸、豆甾醇等,尚含氨基酸、蛋白质、糖类。
19 薏苡仁药典标准
19.1 品名
Yiyiren
COICIS SEMEN
19.2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
19.3 性状
薏苡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淡类白色。主为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多面形,直径2~20μm,脐点星状;复粒少见,一般由2~3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薏苡仁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醋酸(10:3: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薏苡仁油对照提取物、甘油三亚油酸酯对照品,加(含量测定)项下的流动相分别制成每1ml含1mg、0.14mg的溶液,作为对照提取物、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试验,分别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和上述对照提取物、对照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供试品色谱图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并呈现与对照提取物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的7个主要色谱峰。
19.5 检查
19.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IX A)。
19.5.2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IX H第一法)。
19.5.3 总灰分
不得过3.0%(附录IX K)。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无水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5.5%。
19.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二氯甲烷(65:35)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甘油三油酸酯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油三油酸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14m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6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称定重量,浸泡2小时,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ul、10ul,供试品溶液5~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油三油酸酯(C57H104O6)不得少于0.50%。
19.8 薏苡仁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薏苡仁
除去杂质。
本品呈宽卵菜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总灰分 不得过2.0%(附录IX K)。
同药材。
19.8.1.2 麸炒薏苡仁
本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表面微黄色。
19.8.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甘油三油酸酯(C57H104O6)不得少于0.40%。
19.8.1.2.2 鉴别、浸出物
同药材。
19.8.2 性味与归经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19.8.3 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19.8.4 用法与用量
9~30g。
19.8.5 注意
孕妇慎用。
19.8.6 贮藏
19.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