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in deficiency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阴虚证(yin deficiency syndrome[1])为证候名[2]。是指阴精、阴液不足, 以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口燥咽干,便秘尿赤,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即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证候。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7 关于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7.1 心阴虚
心阴虚(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heart yin)为证候名[3]。又称心血虚。是指心阴亏损,心脏、心神失养,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1 病因病机
7.1.2 症状
症见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
7.1.3 治疗
治宜养心安神。
7.2 肺阴虚
肺阴虚(deficiency of lung yin)为证候名[4]。是指肺阴不足,津亏肺燥,失于滋润清肃,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7.2.1 病因病机
7.2.2 症状
临床表现既有肺虚,亦有阴虚之证。症见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症见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若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
7.2.3 治疗
7.3 肝阴虚
肝阴虚(deficiency of liver yin)为证候名[6]。又称肝阴不足[7]。是指肝之阴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7.3.1 病因病机
7.3.2 症状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眼干、夜盲、烦躁失眠、经闭、经少等。治宜养肝阴或滋养肝肾为主。因肝阴虚而不能潜阳,每引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7.3.3 治疗
治疗以养肝阴或滋养肝肾为主。因肝阴虚而不能潜阳,每引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7.4 肾阴虚
肾阴虚(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kidney yin)为证候名。是指肾阴亏虚,虚热内生,以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6.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8.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2.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7.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1.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