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ysteroptos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4 关于阴挺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阴挺(uterine prolapse[3])是指以子宫脱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阴挺(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4])是指以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移,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或阴道前后壁膨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4.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
阴挺多由素体虚弱、产后劳力过早或多产伤气,或久咳久立,房劳伤肾等,致气虚下陷,冲任不固,胞宫失摄而成。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壁脱垂。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亦有因脾虚聚湿,日久化热,湿热下注或脱垂又感染湿热毒邪所致。
4.2 症状
《景岳全书》:“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
临床上,轻者仅觉腰酸,下腹重坠;重者则有鹅卵样物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见气短乏力,面色咣白、白带量多及腰酸畏寒、尿频等气虚、肾虚症候。如脱出物摩擦损伤感染者,则局部肿痛,黄水淋漓,小便赤涩。
4.3 辨证分型
4.3.1 阴挺·脾虚气陷证
阴挺·脾虚气陷证(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collapse)是指脾气素弱,或劳产损伤,中气下陷,以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劳则加剧,卧则消失,小腹坠胀,面白少华,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阴挺证候。
4.3.2 阴挺·肾气不固证
阴挺·肾气不固证(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unconsolidated kidney qi)是指肾气亏虚,固摄失职,以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少腹下坠,腰脊酸楚,头晕目眩,耳鸣,神疲乏力,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为常见症的阴挺证候。
4.3.3 阴挺·湿热下注证
阴挺·湿热下注证(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是指肝经湿热,下注胞宫,以子宫脱出日久,或阴道前后壁膨出,表面溃烂,黄水淋漓或小便灼热,或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阴挺证候。
4.4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阴挺有一定效果,治疗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体质虚弱或有继发感染者可配合药物治疗。
4.4.1 刺灸法
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气虚明显者加关元(灸);肾虚明显者加照海;脱出物感染者加大都、阴陵泉,局部用艾条熏灸。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经穴,乃诸阳之会,具振奋阳气,升阳举陷之功;气海为任脉经穴,能益气、固胞、调任;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维系带脉,固摄胞宫;子宫乃经外奇穴,是治疗阴挺之有效穴。
操作 毫针刺,补法,并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4.2 耳针法
方法 毫针刺,间歇性强刺激,每次选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4.3 头针
4.4.4 电针法
方法 子宫穴向胞宫方向斜刺,以患者感到子宫上提,腰部和阴部酸胀为度。足三里用补法,两穴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断续波或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15~2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