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隐白 | ||
---|---|---|---|
汉语拼音 | Yinbai | ||
罗马拼音 | Yinpai | ||
美国英译名 | Hidden Whit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P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P1 | |
富耶氏 | RP1 | ||
德国 | MP1 | ||
英国 | Sp1 | ||
美国 | Sp1 |
隐白为经穴名(Yǐnbái SPl)[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垒)[3]。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7 穴名解
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
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黄帝内经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坚刚为阳,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4]
8 所属部位
趾端[5]
9 隐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6][7]。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隐白位于𧿹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隐白穴的位置
10 取法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趾甲角内下方0.1寸取穴;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8]。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𧿹)指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11 穴位解剖
隐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𧿹)长伸肌腱内侧束。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处。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动脉内侧支,经(𧿹)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𧿹)趾的内侧缘。
(𧿹)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若斜刺,针行于末节趾骨与 (𧿹)趾纤维鞘终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隐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
脾统血,肝藏血,脾虚失于统血,肝疏泄太过则失于藏血,就会引起诸种出血症,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故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
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气、健脾、统血、调经之功,对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血不归经、经水过期不止,甚或崩漏有较好疗效。
凡病势之缭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泄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隐白穴均能治之。
13 主治病症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
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
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
隐白穴主治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腹胀,暴泄,呕吐;癫痫,多梦,梦魇,惊风,昏厥;胸痛,心痛,喘息,胸满。
其它:尿血。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针灸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针灸大成》: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有报道显示,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敦出血2~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每次15~20 min,每日3~5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较好疗效。
17.2 治疗婴幼儿腹泻
17.3 治疗急性鼻衄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0.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60.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