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īfēng TE17[中国针灸学词典]
yìfē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翳风 | ||
---|---|---|---|
汉语拼音 | Yifeng | ||
罗马拼音 | Yifeng | ||
美国英译名 | Shielding Win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TE17 | |
日本 | 1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TR17 | |
富耶氏 | TR17 | ||
德国 | 3E17 | ||
英国 | T17 | ||
美国 | TB17 |
翳风为经穴名[1](yìfēng[2]TE1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3]。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6 穴名解
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
翳,指华盖,有遮蔽、掩覆之义,翳指大鸡毛扇也,状如耳形。风,为六淫之一。此穴在乳突之前下方凹陷,耳垂后面凹陷处,当衣领上缘,其形如遮蔽风邪之屏翳,穴近是处,故名翳风。[4]
8 所属部位
耳[5]
11 翳风穴穴位解剖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翳风穴的功效与作用
翳风穴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两条经脉的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风穴又位于耳后,故为治疗耳病的要穴。《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翳者,蔽也。[9]
手少阳三焦支脉上项,以屈下颊(过齿部),翳风穴又位于颈项,临近颊部,故取之可治疗齿痛、颊肿、瘰疬诸疾。
翳风穴系三焦经和胆经之会穴,有通风疏络、开窍益聪之功,按气动为风,翳风穴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冶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
13 翳风穴主治病证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及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及瘰疬等。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翳风穴主治耳聋,耳鸣,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口眼㖞斜,暴喑不能言,牙关紧闭,牙痛,乳蛾;痉病,狂疾。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8~1寸,耳后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痄腮等;或向内前下方斜刺,针感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
直刺0.8~1.2寸。
直刺1~1.5寸。
注意:翳风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心搏停止。
14.2 灸法
可灸。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疰,(喑)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口僻不正,失欠脱颔,口噤不开,翳风主之。
18 翳风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在家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双侧“翳风”时,动脉血压有明显变化,有上升、下降或双相反应,其变化幅度与针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证明翳风与心血管活动有关,并且这种关系主要为脑中枢效应所致,与迷走神经的外周作用无关。
18.2 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针刺翳风有调整大脑皮质功能的作用。在实验性狗神经症基础上针刺“翳风”,所有阴性条件反射均迅速提高,并稳定地恢复正常,刺激强度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对分化刺激的鉴别逐渐达到完全。说明针刺翳风能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观察脑电波发现,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具有调整作用。
18.3 治疗呃逆
针刺、腧穴注射或腧穴重手法点按翳风治疗呃逆均有效,点按时以两手拇指按压,力度要重而强,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
18.4 治疗面神经炎
有报道针刺时,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使患者有痠麻胀感扩散到面部为度。临床观察面瘫患者多在翳风穴有压痛,翳风穴压痛堕病情好转逐次减轻。
18.5 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偏头痛150例,效果较为显著。
18.6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2.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4.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294.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