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yang asthen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7 关于自汗
自汗(spontaneous sweating[2][3])为病证名[4]。
《中医药学名词》(2004):自汗是指以自汗为主要表现的汗证。
《中医药学名词》(2010):自汗是指以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等因素而自然出汗为主要表现的汗证。
7.1 自汗的症状
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
7.2 自汗的病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7.3 自汗的辨证分型
7.3.1 自汗·营卫不和证
自汗·营卫不和证(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nutrient and defense phases)是指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以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或微发热,头痛,或失眠,多梦,心悸,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
7.3.2 自汗·邪热郁蒸证
自汗·邪热郁蒸证(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steaming of pathogenic heat)是指邪热壅盛,郁蒸于里,以蒸蒸汗出,汗黏,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苔薄黄,脉象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
7.3.3 自汗·肺脾气虚证
自汗·肺脾气虚证(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是指肺脾气虚,以久病咳喘,体弱纳少,汗出恶风,动则益甚,面色萎黄无华,脉弱,舌苔薄白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
7.3.4 自汗·心肾两虚证
自汗·心肾两虚证(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kidney)是指心肾亏虚,阳气不足,以动则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汗后心悸,胸闷气短,腰酸腿软,面白唇淡,小便频数而色清,夜尿多,舌淡体胖润有齿痕,苔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
7.3.5 自汗·气阴两虚证
自汗·气阴两虚证(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自汗,畏寒,劳累后加重,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干,烦渴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
7.3.6 自汗·阴虚火旺证
自汗·阴虚火旺证(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头、颈、胸、背或全身出汗,心烦身热,口渴咽干,唇红,或午后潮热,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
7.4 自汗的分类
《证治汇补》卷三:“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症均有自汗。
7.4.1 阳虚自汗
阳虚自汗为自汗证之一。由于阳气虚弱,腠理不密,故汗液易泄。症见畏寒,倦怠,汗出觉冷。治宜温阳固表。可用芪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
7.4.2 气虚自汗
气虚自汗因气虚卫不固表所致[5]。症见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脉微而缓或虚大。治宜益气固表。可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
7.4.3 血虚自汗
血虚自汗因血虚而致自汗所致,伴见心悸惊惕,形瘦烦倦等症[6]。治宜补血敛营为主,用当归建中汤、四物汤加减。血虚有热者,用当归六黄汤。若大失血之后,汗多不止,气随血脱者,急宜补气,用独参汤,后用补益气血之剂。
7.4.4 虚劳自汗
虚劳自汗为自汗之一[7]。多由气虚所致。证见自汗、怯冷、气喘、乏力等。治宜补气固表,可用芍药黄芪汤、黄芪建中汤等方。
7.4.5 心虚自汗
心虚自汗多由心之气血不足,心液外泄所致[8]。症见自汗,怔忡恍惚等。治宜补心养血为主。选用天王补心丹、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方。
7.4.6 肺虚自汗
肺虚自汗为自汗证之一[9]。因肺气虚而表不固所致。症见自汗,咳嗽,气喘,乏力等。治宜补肺以固其皮毛,选用黄芪六一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等方。
7.4.7 脾虚自汗
脾虚自汗为自汗证之一[10]。《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医宗必读·汗》:“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
7.4.8 肝热自汗
肝热自汗为自汗证之一[11]。《证治汇补·汗病章》:“肝热自汗,口苦,多眠。”治宜清肝为主,用逍遥散加减。
7.4.9 痰证自汗
痰证自汗为自汗证之一[12]。《证治汇补·汗病》:“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治宜和胃化痰,用抚芎汤、理气降痰汤,兼脾气虚弱者,宜理中降痰汤。
7.4.10 伤湿自汗
伤湿自汗为自汗证之一[13]。多由湿邪阻遏所致。《证治汇补》卷三:“伤湿自汗,困倦身痛,天阴转甚,声如瓮出。”治宜健脾化湿,可用防已黄芪汤、术附汤。亦有湿火熏蒸而致者。《丹溪心法·自汗》:“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凉膈散主之。”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7.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0.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2.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70.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2.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7.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2.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5.
-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4.
-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