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哀伤障碍

目录

1 拼音

yán cháng āi shāng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

3 概述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是指丧失亲人之后持续的哀伤反应,持续往往超过 6 个月,且难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1]

延长哀伤障碍的高危患病群体包括女性、老年人、文化程度低者、家庭收入低下者及非优势种族者[1]。此外,有流产史、儿童期分离焦虑、童年虐待、父母离世、与逝者关系亲密、对逝者过度情感依赖、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暴力性的致死事件、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1]

4 临床表现

延长哀伤障碍的临床特征是以丧亲事件为中心的、持续性的、极度的痛苦体验[1]

一方面患者对逝者过度追忆,表现为患者常沉浸在对逝者的缅怀之中,不愿接受逝者已逝的现状,仍旧幻想着重新相聚。患者对与逝者相关的事物过度敏感,有意识地避免与已逝者相关的事物,对亲人的离世可能存在过分自责[1]

另一方面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表现为找不到生活中的自我定位,也不愿接受生活中新的角色,难以再次相信他人。患者与外界隔离、疏远,不会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1]

另外,患者还会表现为情感麻木,存在孤独的感受,对未来的生活不抱有希望,个人的社会功能受到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等[1]

5 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

根据 DSM-5 诊断标准,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要点[1]

(1)亲近的人离世。

(2)每天都想念逝者,或是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3)每天都有 5 个及以上下述症状,或症状程度达到病态:

①自我定位混乱,或是自我感知下降;

②难以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③避免接触能够让人想起逝者的事物;

④在亲人离世后难以再相信他人;

⑤对亲人的离世感到痛苦或是愤怒;

⑥自己的生活难以步入正轨(如结交新的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

⑦在亲人离世后变得情感麻木;

⑧在亲人离世后觉得生活不尽人意、空虚或是生活无意义;

⑨对亲人的离世感到惊慌失措、茫然或是震惊。

(4)症状持续的时间至少在亲人离世后的 6 个月以上。

(5)上述症状导致了有临床意义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受损。

(6)上述症状无法用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加以解释。

6 延长哀伤障碍的治疗

延长哀伤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1]

研究表明,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有助于改善延长哀伤障碍症状[1]

基于哀伤的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可减轻延长哀伤障碍的症状,其内容主要包括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1]

7 疾病管理

早年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孩子与父母的双向互动,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与情感的交流,家长以健康行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虐待孩子和情感忽视,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和睦性[1]。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家长以身作则,鼓励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提升正能量,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逐渐消退早年创伤的阴影[1]

8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Z].2020-11-2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