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

中医学 针灸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辨证 中医证名

1 拼音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asthenia syndr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eficient syndr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eficiency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虚证证候[1]八纲之一。指人体精气不足而出现的虚弱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引起,但以后者为主[2]。如饮食失调、七情劳倦、房室过度、久病失治等致正气耗伤,形成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常见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治宜补益滋养为主。

虚证主要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之分。

4 阳虚

阳虚阳气不足,机能衰退证候[3]。《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阳虚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功能衰惫、浊阴积潴的病证。此外,心阳虚脾阳虚等亦属阳虚范畴。一般见症为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虚迟弱等。

5 阴虚

阴虚病机[4]。指阴分不足、津血亏损。阴虚则生内热,每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须养阴清热

6 气虚

气虚指气的虚衰不足[5]。统指脏腑正气虚弱。《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凡此者,何非气虚之类?”但肺主气,脾为化生气血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本,故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东医宝鉴·杂病篇》:“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收气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

7 血虚

血虚病机[6]。指体内血分亏损。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致。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3.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0.

治疗虚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虚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虚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虚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