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

目录

1 拼音

xīn zàng

2 英文参考

heart

3 概述

心脏 heart 循环系统(血管系)的中枢器官。是使血管中血液流动的肌性的囊状结构。将覆盖在心脏内腔表面的内皮细胞层。及与其相连的结缔组织层合称心内膜(endocardium)中层的厚肌肉层称心肌层(myoc-ardium),包围心脏外表面的中胚层性的膜(和内脏上皮、浆膜为同一结构)称心外膜(epicardium)。心外膜在心脏的上端反折回来,进而从外面包围心脏,形成心包。心包和心外膜之间的空隙为心包腔,和包围肺的胸膜腔一样都是体腔的一部分。可是像这样的典型构造的心脏,只见于鱼类以上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称为心脏的结构有明显的区别。

(1)无脊椎动物中,最初出现血管系的是纽形动物,是闭管系,但没有心脏,位于血管壁上的瓣细胞(德 klap-penzelle)突出到呈规律性搏动的血管腔内,一股认为它是使血液流动的动力。

(2)在环形动物(闭锁血管系),有数对横行的连接背血管和腹血管的横血管,它们具有搏动性,可称为心脏。

(3)节肢动物的心脏是位于从胸部到腹部的长管状构造,有数对以上的心门,这一特点是和其它各门动物的心脏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是开管系,所以,流至组织间隙的血液(血淋巴),进入包围心脏的围心腔,接着依靠附着在心脏左右的翼状肌的运动,经心门进入心脏。

(4)软体动物的血管系也是开管系,静脉血通过入鳃血管入鳃,动脉血经出鳃血管进入心耳、心室。头足类,在每个组的基部有鳃心脏。斧足类的肠穿过心室。

(5)柱头虫类,在靠近背血管前端有一心囊,它是具有搏动性的小囊,以驱使血液流动,但是,心囊和血管系之间不直接相连。

(6)文昌鱼类的腹大静脉的前端具有收缩性,把由身体后部来的静脉血送入鳃内。

(7)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的心包腔中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及动脉圆锥、动脉球各部分构成。心室是搏出血液的部分,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的心室内没有分隔,爬行类的心室分为两部分,但其分隔是不完全的。鸟类及哺乳类靠完善的空中隔,将心室完全地分成两部分,即把静脉血经肺动脉送入肺部的右心室,和将动脉血经大动脉送至全身动脉的左心室。心房是收容身体各处回来的血液,然后送到心室的部分。两栖类以上的高等脊椎动物,心房由一间隔分成左、右两部分,右心房接受从后大静脉回来的静脉血并将它送入右心室,左心房接受从肺部回来的动脉血并将它引入左心室。“心耳”这一名称通常可以和“心房”一词等同使用,但原来它是指像鱼类那样只有单个心房的两侧弯曲部,以及像高等脊椎动物那样分化为左、右心房时的各心房外侧的弯曲部。产生内压低的心房,壁薄,而产生内压高的心室,壁厚,右心室壁比内压高的左心室壁薄。像两栖类那样只有一个心室的动物,在其大动脉的管腔内有间隔,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混流。

4 心脏的形态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大约2/3居正中线的左侧,1/3居右侧。心脏主要由心肌所组成的中空器官。其大小似拳头,呈圆锥形。心脏分心尖部与心底部。心尖向左前下方,为游离端;心底朝右后上方,与大血管(主动脉、肺动脉、腔静脉、肺静脉)相连,将心脏固定在胸腔中。心脏的表面有三条浅沟。近心底处,有一环形的冠状沟,冠状沟将心房与心室分开。从冠状沟发出二条纵行的浅沟,其一自心脏的前面(胸肋面)向下至心尖右侧,称前室间沟。另一自心脏的膈面向下至心尖右侧称后室间沟。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冠状沟和室间沟内均有心脏的血管经过。

5 心腔的结构

心脏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二半,每半各分为心房和心室。心房的耳形突出部分称为心耳。心房与心室之间有致密胶原纤维构成的房室环相连接,而无心肌连接,故心房与心室可在不同时间内收缩。心脏共有四个腔,即右心房与右心室、左心房与左心室。每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在心房与心室交界处的房室口有房室瓣。右房室瓣共有三个瓣页称三尖瓣。左房室瓣有二个瓣页,称二尖瓣。房室瓣开向心室,其边缘有许多纤细而坚韧结缔组织的索,称为腱索。腱索的另一端附着于心室内壁的乳头肌上(即形如乳头状突起的心肌)。腱索、乳头肌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房室瓣在心肌收缩时倒翻入心房,使瓣膜关闭严密,以免血液逆流。从而保证了血液的定向流动。

在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各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分别称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各个瓣膜呈口袋形,袋口开向动脉方向,血液自心室流向动脉时半月瓣开放;血液由动脉回流时,半月瓣被血液充盈而相互靠紧使动脉和心室之间的口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

心腔内的瓣膜、腱索、乳头肌都是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它们是防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装置。因此,任何一个瓣膜发生病变(瓣膜口狭窄或闭锁不全)都能给血液循环带来极大的障碍。临床上正在研究和使用生物瓣或机械瓣来替换病变的瓣膜,并取得了成功。

心壁心脏是一个肌性器官,有较强的收缩能力。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三层组成。心内膜是心壁最内的一层结构,表面为单层鳞状上皮(内皮)被覆。心内膜表面极为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心内膜下层含有少量血管、结缔组织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末梢支浦肯野纤维。心内膜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突入心腔折叠成房室瓣和半月瓣。当瓣膜发炎时,其中结缔组织常常增生致使瓣膜变形,造成瓣膜病变。

心肌层是心壁最厚的一层,主要由多层排列的心肌细胞又称心肌纤维所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两者是不连续的。心肌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内有神经、血管等。

心外膜为心脏最外面的一层,即心包的脏层,由单层鳞状上皮(间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所组成。冠状血管行于心外膜内。

心包包绕心脏外面,由紧贴心脏表面的脏层(心外膜)与外面的纤维层在大血管处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心包腔,腔内含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有利于心脏的搏动。

6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有节律地跳动,是由于心脏本身含有一种特殊的心肌纤维,它比一般心肌纤维粗、肌原纤维少,肌浆较多,没有收缩能力,而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位于右心房壁内,上腔静脉入口处的心外膜深面,呈梭形,含有起搏细胞(P细胞)和过渡细胞。P细胞发生的兴奋通过过渡细胞传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同时兴奋可经结间束下传至房室结。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房室口与冠状窦口之间的心内膜下。由房室结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房室结将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传至心室。房室束又名希氏(His)束,进入室间隔分成左、右束支,分别沿心室内膜下行,最后以细小分支即为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心室肌。

心传导途径和方向: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心房肌

7 心脏的血管和神经

心脏的营养是由冠状循环血管来供应的。冠状血管是由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和冠状静脉所组成。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起始部,右冠状动脉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间隔后部,也分布于左心室后壁。左冠状动脉又分为两支,一支为降支,一支为旋支,它们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前部,也分布于右心室的前面。心肌中的毛细血管极为丰富,几乎每一根肌纤维都伴有一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成小静脉。心脏静脉绝大部分汇集于冠状静脉窦,并由此回到右心房,另有二条静脉直接进入右心房与右心室。在心肌横截面上,每mm2面积内约有2500根毛细血管,因此,心肌和冠状循环之间的物质交换可以很快进行。冠状动脉之间有吻合支。在人体,这些吻合支在心内膜下较多,正常时这些吻合支口径较细小,只有少量血液通过。因此当冠状动脉突然闭塞时,不能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常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影响心脏功能。如果血管阻塞是逐渐形成的,则吻合支可逐渐扩张,建立足够的侧支循环,起到代偿作用。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8 心脏的健康检查

[1]

8.1 方法

8.1.1 a) 视诊

检查有无紫绀、杵状指、呼吸急促、心前区隆起,以筛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检查心尖搏动的部位、范围和强弱。

8.1.2 b) 触诊

对视诊发现的异常体征进行证实。检查有无震颤,检查者用右手全手掌触诊,以手掌平贴于心前区,检查震颤及其部位与时期(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指腹检查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范围、节律和频率。嘱被检者取坐位前倾位,在心前区检查有无心包摩擦感。

8.1.3 c) 叩诊

检查心脏浊音界大小、形态与位置。被检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站立于被检者右侧,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与肋骨平行),叩时力度适中。测量心脏左右浊音界距胸骨中线的垂直距离,测量左锁骨中线至胸骨中线的垂直距离,以判断心脏大小是否正常。

8.1.4 d) 听诊

听诊体位:被检者取仰卧位,保持环境安静。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听诊部位: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肺动脉瓣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听诊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顺序: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与心包摩擦音(性质粗糙、搔抓样,与心跳一致,与呼吸无关)。注意杂音的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性质(吹风样、隆隆样、叹气样、机器声样、乐声样)、传导(帮助判断杂音的来源与病理性质)、强度、与体位变化。

对于期前收缩每分钟6次以上者,应建议作心电图检查。心脏收缩期杂音强度分级:

1级:杂音很弱,占时很短,需仔细听诊或运动或改变体位方能听到;2级:较容易听到的弱杂音;

3级:中等响亮的杂音;4级:较响亮的杂音;5级:很响亮的杂音、震耳,但听诊器体件稍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6级:最响亮的杂音,以至将听诊器体件稍离开胸壁仍能听到。

杂音记录方法与结论:如3级杂音记为3/6级。被检者杂音≤2/6级、性质柔和、吹风样、时限短、较局限属功能性,可作“正常”结论。

8.2 结果记录

记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其中,心脏杂音分部位、时期、响度、性质与传导进行记录。

9 参考资料

  1. ^ [1] GB/T 26343—2010, 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S].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