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俞

目录

1 拼音

xīn shù

2 英文参考

Heart S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ns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īnshū BL15[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n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心俞
汉语拼音Xinshu
罗马拼音Hsinshu
美国英译名Heart Locus
各国代号中国BL15
日本15
法国莫兰特氏V15
富耶氏V15
德国B15
英国B15
美国BI15

心俞为经穴名[1](Xīnshù[2]BL15) 。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2]。心俞是心的背俞穴[2]。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2]。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4 心俞穴的别名

心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心俞在五焦(椎)之间。

6 穴名解

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2]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 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7 特异性

心俞是心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背部[4]

9 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5]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5]

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5]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心俞穴[6]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7]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心俞穴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功效。

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7]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7]

心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7]。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健忘等[7]

心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旁,与心脏内外相应,是心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再者根据“阴病取阳”之理,故取阳经的心俞能治疗心脏病[8]

心主血脉,主藏神,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疗神志病[8]

心肺同居于上焦,故取心俞也可治疗肺脏病[8]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心俞穴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9]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咳嗽,吐血,盗汗[10]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10]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10]

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等[10]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10]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10]

斜刺0.5~0.8寸[10][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沿季肋到达前胸[10]

注意:因本穴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心脏[10]

14.2 灸法

可灸[10][10]

少用灸法[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0]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心俞穴的配伍

心俞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配神门、三阴交,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配太渊、孔最,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心俞配内关、太渊,治无脉症[10]

心俞配内关、神门,治心律不齐[10]

心俞配大陵、百会、合谷、太冲,治癫狂痫[10]

心俞配神门、肾俞、百会、三阴交、内关,治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10]

16 特效按摩

按摩心俞穴可缓解心惊气促、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10]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

《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针灸大成》:主呕吐不下食。

《针灸甲乙经》: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循经考穴编》:心家一切邪热,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外台秘要》:主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动物的“心俞”和“内关”观察,针后心电图T波、ST段明显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短,从而证实了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18.2 对胃肠的影响

针后对牵拉胃肠所引起的痛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针后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或显著减轻。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针刺心俞、肝俞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受体携带或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可达24 h以上。

18.5 治疗心绞痛

用电针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带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心电图改善显效4例,好转6例,无变化20例。

18.6 治疗心律失常

以心俞、内关腧穴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18.7 治疗癫痫

以心俞为主埋线治疗癫痫626例。经治疗后1年未发作者为痊愈,316例,占50.48%;发作次数减少者222例,占35.14%;无效88例,占14.08%。总有效率为85.62%。

18.8 治疗冠心病

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缓解周围血管紧张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0]

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针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10]

18.10 治疗多寐症

取心俞、足三里等,针刺治疗26例,有一定疗效。

19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
  6.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8.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2.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8.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