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
wǔ xié
five kinds of evil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 pathogen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 pathogen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五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五脏病邪的合称;2.五种病因;3.五脏各自对五种病因的反应;4.风、寒、湿、雾、饮食之邪;5.《黄帝内经灵枢》篇名。
五邪为五脏病邪的合称[1],指邪在五脏[2]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五邪指五种病因。即中风、伤暑、伤寒、中湿、饮食劳倦 。《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五邪是根据五脏五行属性进行分类的实邪、虚邪、贼邪、微邪、正邪的合称。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 。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邪,指五脏的病邪。本篇主要讨论邪在肝、心、脾、肺、肾所出现的症状和针法,故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