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Tiānchí PC1[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穴位 | 天池 | ||
---|---|---|---|
汉语拼音 | Tianchi | ||
罗马拼音 | Tienchih | ||
美国英译名 | Celestial Pon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PC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MC1 | |
富耶氏 | MC1 | ||
德国 | MH1 | ||
英国 | Cx1 | ||
美国 | EH1 |
天池为经穴名(Tiānchí PC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天会[2]。属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是手厥阴、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天即天空,池即池塘,此穴在乳房,乳房之泌乳,有如水自天池而出,故名天池。天池穴主治心胸、腋胁及乳房等疾患:如心烦,胸满,心绞痛,心内膜炎,咳嗽,痰多,气喘,肋间神经痛,腋淋巴结炎及结核,乳腺炎,乳汁不足,头痛,热病汗不出,喉中痰鸣,胸闷,胁肋疼痛,心烦胸满,瘰疬,腋下肿痛,气短,胸膈烦满,心痛,胸痛,乳痈,四肢不举,疟疾,心脏外膜炎,乳汁分泌不足,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脑充血等。
6 穴名解
天即天空,池即池塘,此穴在乳房,乳房之泌乳,有如水自天池而出,故名天池。
天池,水名。天,指人之上半身。天池,为乳房储积乳汁之象。本穴所处肋间隙凹如池,人与天相应,腰以上为天,穴当乳旁,乳峰如山巅,有乳涌出,状若天池,故名天池。[3]
8 所属部位
胸[4]
9 天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池穴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5]。
另说“在乳后同身寸之二寸”(《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乳后一寸,下五分”(《针灸集成》) 。
天池穴在胸部的位置
天池穴在胸部的位置
10 天会穴的取法
11 天会穴穴位解剖
天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有胸腹壁静脉,胸外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三、四、五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含丰富脂肪,并含有乳腺的外侧部、胸腹部浅静脉及淋巴管。淋巴管把乳腺外侧部分的淋巴导向腋淋巴结群。针由皮肤,在胸腹壁浅静脉的内侧,穿皮下筋膜和胸肌筋膜,入胸大肌及前锯肌,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后肌由胸长神经支配。第四肋间结构的深面为胸膜腔和肺,因此不能盲目深刺。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天会穴主治病证
天池穴主治心胸、腋胁及乳房等疾患:如心烦,胸满,心绞痛,心内膜炎,咳嗽,痰多,气喘,肋间神经痛,腋淋巴结炎及结核,乳腺炎,乳汁不足,头痛,热病汗不出,喉中痰鸣,胸闷,胁肋疼痛,心烦胸满,瘰疬,腋下肿痛,气短,胸膈烦满,心痛,胸痛,乳痈,四肢不举,疟疾,心脏外膜炎,乳汁分泌不足,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脑充血等。
天池穴主治心胸、腋胁及乳房等疾患:如心烦、胸满、心绞痛、心内膜炎、咳嗽、痰多、气喘、肋间神经痛、腋淋巴结炎及结核、乳腺炎、乳汁不足、头痛、热病汗不出、喉中痰鸣等。
天池穴主治咳嗽,气喘,痰多,气短,胸膈烦满,心痛,胸痛,胸闷,乳痈,乳汁不足,头痛,四肢不举,瘰疬,热病汗不出,疟疾,腋下肿痛。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胸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天池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热胸膈烦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
《备急千金要方》:寒热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音,喉中鸣, 天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中有声,胸膈烦满,热病汗不出,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寒热痃疟,臂痛,目䀮䀮不明。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8-279.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