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hùgǔ BL65[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ùg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经穴名·束骨
穴位 | 束骨 | ||
---|---|---|---|
汉语拼音 | Shugu | ||
罗马拼音 | Shuku | ||
美国英译名 | Restrict Bon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65 | |
日本 | 6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65 | |
富耶氏 | V65 | ||
德国 | B65 | ||
英国 | B65 | ||
美国 | BI65 |
束骨为经穴名(Shùgǔ BL65)。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五行属木[2]。束骨为第五跖骨小头之古称,此穴在其处,故名束骨。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腰腿疼痛,癫痫,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头晕,精神病,眼结膜炎,泪管狭窄,高血压,肛门手术后疼痛等。
5.1 束骨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足部[3]
5.6 束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束骨穴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束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5.7 束骨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关节后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束骨穴[6]。
5.8 束骨穴穴位解剖
束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第五跖骨骨膜。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与跟骨之间,在外踝下方转向前行,改称为足背外侧皮神经,沿足及小趾外侧缘,达小趾末节基底部。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布有第四趾底总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第四趾底总动、静脉通过。
5.9 束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束骨穴系膀胱经之输穴,有清热利湿之功,主治癫狂,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后侧痛[8]。
5.10 束骨穴主治病证
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腰腿疼痛,癫痫,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头晕,精神病,眼结膜炎,泪管狭窄,高血压,肛门手术后疼痛等。
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2~0.3寸,局部有酸胀感。
直刺0.2~0.5寸。
一般直刺0.3~0.5寸。
5.11.2 灸法
可灸。
5.12 束骨穴的配伍
束骨配殷门、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束骨配百会、肝俞,有清头目,调营血,平肝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5.13 特效按摩
用按摩棒按压束骨穴,每次100下,每天3次,可治疗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病。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恶风、目眦烂赤、项不可以顾、髀枢痛、泄、肠癖,束骨主之。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身痛、狂、善行、癫疾,束骨主之。
《备急于金要方》:狂易,多言不休。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7.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2.
-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0.
-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7.
- ^ [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