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
手太阳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2]。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颈旁向上至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内眼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图32(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 穴名·手太阳
5.1 经穴别名·手太阳
手太阳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即前谷穴。前谷为经穴名(Qiángǔ SI2)[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荥穴,五行属水。前,后之对;谷,山谷。第五掌指关节高突如山,前缘凹陷如谷,穴当其处,故名。
5.1.1 位置
5.1.2 穴位解剖
5.1.3 功能主治
有清热解表、调气通络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
5.1.4 配伍
本穴配大椎治疟疾;配照海治急性喉炎;配合谷、曲池、外关治手痛、前臂痛。
5.1.5 刺灸法
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