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

舌诊 望诊 舌象 中医学 中医诊断学 舌苔

1 拼音

shé tāi

2 英文参考

coated tonguefur of tongue[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oating on the tongue[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fu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ated tongue[朗道汉英字典]

coating of tongue[朗道汉英字典]

furred tongue[朗道汉英字典]

3 注解

舌苔也称舌垢[1]。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上蒸所生[2][3]。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望舌苔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苔质苔色两个方面。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正常舌面上均有白色薄苔,由胃气所生,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是胃气正常的表现。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所致。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并须结合舌质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参见望苔色望苔质

望苔色为望舌苔之颜色[4]。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四种。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黑苔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望苔质为望舌苔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薄苔,为正常苔或属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6.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3.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