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ōumén KI1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穴位 | 幽门 | ||
---|---|---|---|
汉语拼音 | Youmen | ||
罗马拼音 | Yumen | ||
美国英译名 | Pylorus Gat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21 | |
日本 | 2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21 | |
富耶氏 | R21 | ||
德国 | N21 | ||
英国 | K21 | ||
美国 | Ki21 |
幽门为经穴名(Yōumén KI12)[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3]。属足少阴肾经。幽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6 穴名解
幽,有关闭之义。幽深,隐蔽,阴而隐也。又指地气,地下厚土之所治也。门,为通行之门户。前穴为通谷,本穴曰幽门,即如肾经之气临于幽谷之门也。幽,指穴处犹如胃气之门户及足少阴经气深藏与出入之处也。足少阴之气,行至本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廓之阳也。此后诸穴均在膈上。本穴与巨阙平,亦内应横膈也。足少阴之气由腹入胸,本穴为其一大关键,为走出幽隐之初步,故云“幽门”,一名“上门”。曰“上门”者,为气向上通,脱离腹腔之门也。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
8 所属部位
上腹[5]
11 上门穴穴位解剖
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石关。为第七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肝在胸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以三点作标志:第一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第二点在右腋中线与第十肋相交处下方1.5厘米处;第三点在左第六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约5厘米处。第一点和第二点连成弧线,和胸腹右侧壁一致,该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连线相当于肝的下缘。该下缘可以分成三份,右侧份相当于右肋弓,中份相当于右第九肋与左第八肋前端的连线,该连线以上至胸廓下口为肝脏左叶,紧贴腹前壁的内侧面。因此,针刺该穴时,不能超过上列层次解剖的结构。若已盲目深刺,经腹膜腔入肝脏,千万不能提插,针由原路退出,并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以防内出血的发生。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上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幽门部位居于胃之下口,本穴与胃腑相关,胃为水谷之海,故取本穴治疗胃腑的疾病[9]。
幽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大戴礼·曾子·天元》:“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日明。”《淮南子·天文》:“天道圆,地道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胃受水谷之地气,胃口隐藏深藏。不仅胃之下口名为幽门,而相当于胃上口之处,穴门之义亦有可通。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脉行至此,亦有幽门之义焉。《内经》:“两阴交尽日幽。”《周书·谥法》云:“雍遏不通,曰幽。”以生理内景及功能言之,幽门居肠胃之交,遇碱则开,遇酸则合。针灸各书多谓幽门可治中焦壅遏诸症。则本穴与胃之上下口,均有感通。至于升降开合,则以补泻手法为之。按刺法不过补泻,补泻之变,不可胜用也。
13 上门穴主治病证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等。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7.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5.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6.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5.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