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经切除术

目录

1 拼音

qián tíng shén jīng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vestibular neurectomy

3 手术名称

前庭神经切除术

4 分类

耳鼻喉科/内耳及听神经、面神经手术/梅尼埃病的手术

5 ICD编码

04.0301

6 概述

Frazier(1904)首次经颅后窝切除第8对脑神经以消除眩晕;Dandy(1932)报道624例前庭神经切除断术治疗眩晕,切断前庭神经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可改善梅尼埃病的症状,消除眩晕,但并非针对病因,而属对症性手术治疗。

7 适应症

前庭神经切除术适用于:

1.凡有不能控制的眩晕而听力良好,经内淋巴囊手术失败的病人,可考虑行颅中窝或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内淋巴囊手术最佳有效率为60%~70%,而前庭神经切除术有效率在90%以上。本手术不解决迷路积水,术后听力仍波动,最后导致减退或丧失,因此早期不宜行此术。

2.不完全的迷路切除术后持续伴有位置性眩晕,存在残留的迷路功能,冰水灌注仍可引出眼震,切断前庭神经可获良好效果。

3.非典型周围性眩晕,即病变位于迷路内、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节范围内缺血或微型听神经瘤,只行迷路内手术不足以控制症状,为阻断前庭末梢的异常冲动,则应行前庭神经切除术。

4.凡是患有不能控制的周围性眩晕,行乳突根治术后半规管瘘管引起眩晕,中耳或镫骨手术后持续性眩晕,脑外伤后或突发性耳聋引起的眩晕,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前庭神经切除术。

8 麻醉和体位

气管插管全麻,头转向对侧,术耳朝上,对侧耳枕于头圈上。

9 手术步骤

1.经迷路前庭神经切除术  适于保守治疗和内淋巴囊减压术无效者,耳聋严重,前庭功能障碍者。

(1)切口:耳后沟后1.5cm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剥离骨膜,放置牵开器。

(2)钻磨乳突:按乳突根治进路,开放鼓窦、乳突腔及上鼓室,使乳突腔轮廓化。

(3)开放迷路:为便于手术,可取出钻骨及锤骨头,用电钻磨开骨迷路,暴露外、前、后半规管腔(图9.3.1.3-1),开放前庭,暴露前庭内壁,前半规管壶腹为有用的标志,可追踪上前庭神经,前庭内壁后上方的筛状区为上前庭神经进入处,分布于上、外半规管壶腹及椭圆囊。

(4)打开内听道:以筛状区白点为标志,在显微镜下用钻石钻向前向内钻磨,将内听道上、后、前骨壁磨薄,钩除已磨成薄壳的内听道骨壁,暴露内听道脑膜,磨内听道底骨质时,小心磨开面神经迷路段骨质,在明视下保护面神经,追至内耳门,勿损伤脑膜,在脑膜上做小切口,可看到上前庭神经,向上暴露垂直嵴(Bill隔),垂直嵴的前方为面神经,须明确分清上前庭神经和面神经,小心分离其间粘连,再向下暴露横嵴和下前庭神经,此时脑脊液溢入术野,轻轻吸出,待其减少或停止漏出后再进行手术。

(5)切断前庭神经:面神经位于内听道横嵴前上方,应予保护,其下方为蜗神经;后方的上下分别为前庭神经上、下支。小脑前下动脉分支一般不向内耳道底伸入,此动脉损伤出血应用双极电刀凝固止血。用小钩将面神经与前庭神经分开,若在横嵴之下切断前庭下神经,剪除包括前庭神经节在内的一段前庭神经。重度耳鸣且听力丧失严重者行蜗神经切断,则可见面神经居内听道的上方。同时可检查脑桥小脑三角有否肿瘤(图9.3.1.3-2)。

(6)关闭术腔:神经切断后,用游离颞肌瓣或腹部脂肪覆盖内听道,防止发生脑脊液漏,用肌骨膜瓣或明胶海绵填充乳突腔,按层次缝合。

2.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  保留3个半规管从迷路后暴露脑桥小脑三角,适于有实用听力而不能控制眩晕发作的病人,可进行前庭神经切断术,此进路优点是损作简单,损伤听神经及面神经的危险性小,缺点为视野小,不能切除前庭神经节有神经瘤浸润者。

手术步骤同经迷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做耳后切口,完成常规乳突凿开术,保留外耳道后壁,认清并磨出面神经垂直段的轮廓,用钻石钻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及后颅窝骨板,暴露颅后窝脑板及乙状窦,可压迫乙状窦使其后移,后半规管位置恒定,在外半规管后方突出约2mm,用钻石钻头磨出其轮廓,但勿磨出蓝色,在后半规管和乙状窦之间切开脑膜进入颅后窝,放入颅后窝自动牵开器,压迫和牵引乙状窦,使脑桥小脑三角暴露更好,关键是能暴露乙状窦而无大量出血。切开脑膜前半小时静注20%甘露醇250~500ml,减少脑组织体积(图9.3.1.3-3)。

乙状窦向后牵引,切开脑膜后暴露脑桥小脑三角(图9.3.1.3-4),可看到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和迷走神经,前庭神经和听神经像一根神经,在显微镜下二者之间裂缝可以看清,切断前庭神经之前先将其分离开,在脑桥小脑三角区面神经依附在蜗神经的后面,与在内听道的位置相反,从内听道到脑干面神经从上面转到下面,蜗神经从后面转到靠近脑干时的前下方(图9.3.1.3-4)。

可用神经刺激器确认面神经,刺激前庭神经远端可引起轻度面肌运动,因冲动可通过前庭、面神经吻合支传到面肌,刺激蜗神经不产生面肌运动。前庭神经与蜗神经颜色不同,前者更灰暗,有作者用脑干电反应测听(ABR)来监测蜗神经。明确面神经、蜗神经和前庭神经解剖关系后,用尖刀、显微手术剪,或氦氖激光束切断前庭神经(图9.3.1.3-5),应防止损伤供应脑干的前下小脑动脉,严密止血后缝合脑膜,乳突腔填以脂肪,防止脑脊液漏,缝合皮肤,包扎。

3.乙状窦后前庭神经切除术  适于乳突气化不良、乙状窦前移不宜采用迷路后径路者,其优点同迷路后进路,操作简单,损伤听功能及面神经的危险性小,缺点为不能切除前庭神经节,有形成神经瘤之虞。

距耳后沟2cm做弧形切口深达骨膜,弧的顶切线为乳突后缘垂直线,切口上端不超过颞线,下端不低于乳突尖,弧弦线不超过3cm,分离骨衣(图9.3.1.3-6)。

将枕骨鳞部骨质切除约2cm×3cm,为避免损伤茎乳孔,最好用电钻磨除颅骨,切除颅骨之前,剥离子伸到颅骨与静脉窦之间,将两者分开,轻轻向下推压,静脉窦如有损伤,可用明胶海绵压迫。骨窗上缘达横窦,前缘近乙状窦。

硬脑膜做“凵”形切口,切开时须避免损伤横窦。为便于缝合硬脑膜,硬脑膜切口的边缘与骨窗缘应保留一定距离,切开硬脑膜前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探查时用脑棉保护小脑,脑压板轻轻压迫小脑即可探查到脑桥小脑三角,后续手术步骤同迷路后进路。在切断位于上部前庭神经之前,用显微手术刀分离面神经和前庭神经吻合支(图9.3.1.3-7),然后切断前庭神经上、下支,按层缝合脑膜及皮肤。

4.经颅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

(1)切口:切口始于自然发际,耳轮基底前0.5~1cm,从颧弓平面向上伸展7~8cm,置自动牵开器,除颞浅动脉结扎外,其他小血管电凝止血(图9.3.1.3-8)。

切口深达颞肌筋膜平面时,用剥离器沿颞线分离,做2cm×5cm带蒂颞肌筋膜瓣,瓣基在颞下窝即颧弓深面,从骨面将颞肌筋膜瓣连同骨膜翻起。肌瓣两旁肌肉放入自动牵开器扩开,术野的下部须暴露颧弓根(图9.3.1.3-9)。

(2)翻起骨板:用电钻或气钻在颞骨鳞部开3cm×3cm方形骨窗,其下缘尽量靠近颧弓根及其延长线。骨窗边缘磨透后将骨瓣撬起,保存在生理盐水中备用,待手术结束时放回原位(图9.3.1.3-10)。

(3)掀起脑膜:在颅骨切缘用剥离子分开中颅窝脑膜,去除过高的骨缘,置入自动牵开器,用双极电凝彻底止血。在颅中窝底部要认清3个标志:①棘孔--是脑膜中动脉进颅口,是掀起脑膜最前界标志;②岩大浅神经自膝状神经节分出,在面神经裂孔处穿出,行经在脑膜和颅中窝底部之间,位于脑膜中动脉的后下方;③弓状隆起,掀起脑膜后可见到弓状隆起有时不明显,岩大浅神经与岩嵴平行较易辨认,从膝神经节向前,可跟踪到面神经裂孔(图9.3.1.3-11)。脑膜从后向前掀起,在后端要认清岩嵴,岩嵴沟内有岩上窦,应避免伤及。Pulec报道,约有15%病例面神经的膝神经节无骨板覆盖,在显微镜下从后向前分离可避免掀起岩大浅神经。

(4)磨开内听道:用钻石钻磨除岩大浅神经到膝状神经节表面骨质,直至暴露膝状神经节,沿膝状神经节暴露面神经迷路段,面神经迷路段的行径几乎平行于前半规管,内听道位于岩大浅神经、面神经裂孔与后面的弓状隆起之间,磨除此区骨质可打开内耳道。为定位准确,可轻轻磨弓状隆起,一直到显露前半规管蓝线,但不能开放半规管。Fisch等测量内听道与前半规管成45°~60°角,用小号钻石钻头磨除其上面的骨质,通常为5~10mm厚,将内耳道上壁磨成1cm×1cm大骨窗。内听道上壁骨质厚度变异很大,约5~10mm之间,骨质去除后可见内听道脑膜因面神经紧贴脑膜,最好在整个内听道上壁留一层薄骨片,等到其他骨质去除后再打开(图9.3.1.3-12)。

(5)开放内听道:小钩去除内听道上壁的残余薄骨片,掀开器向前后方向扩大内听道骨窗,用小刀切开内听道全长硬脑膜,便可见大量脑脊液流出,流速减慢后,掀起硬脑膜,可看到听神经与面神经,再向外暴露内听道外侧端即可见到垂直嵴(Bill隔),此为面神经和前庭上神经的骨性分隔,前上的面神经与后面前庭神经之间有吻合支相连,内听道底横嵴将前庭神经分为上下两支,内方粗大而富有血管的是前庭神经节,蜗神经盖于此二神经之下,在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有前下小脑动脉(图9.3.1.3-13~9.3.1.3-15)。

(6)前庭神经切断术:在16~25倍手术显微镜下,鉴别面神经的位置是在内听道的最上方。用小钩和特制小刀分离出前庭神经,特别要分开并切断前庭、面神经之间吻合支,小钩勾起前庭上神经,另手用小刀或小剪切断之,同样方法切断前庭神经下支,小镊子提起前庭神经两个近侧断端(图9.3.1.3-16),可看到前下方蜗神经并分离之,将包括有粗大前庭神经节在内的一段前庭神经干予以切断,若耳聋、耳鸣严重,蜗神经也可切除一段(图9.3.1.3-17),避免以后发生神经纤维瘤。

(7)关闭伤口:用游离或带蒂颞肌瓣填塞内听道缺损,回复颞叶,放回颞骨鳞部骨板,缝合颞肌、皮下组织和皮肤,皮下置引流管,接一捏扁的橡皮冲洗球负压吸引,无菌包扎。

10 术后处理

病人于术后24h内应在监护室内观察,重点监护:①定期测生命指标,维持循环呼吸功能正常;②术后眩晕明显,有向健侧之眼震,注意观察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③注意呕吐及防止吸入性肺炎;④因水肿或出血引起颅压升高,注意观察瞳孔。出现头痛及复视,应迅速查明原因并适当处理;⑤术后24h拔除引流条,7d拆线;⑥防止静脉血栓形形形成,术后24~48h即可做四肢主动及被动活动,术后3~4d起床;⑦保持伤口清洁,青霉素320万U,静滴2/d,以后酌情减量以防止感染;⑧防止褥疮;⑨做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

11 述评

1.伤口感染  在严密消毒和术后大量抗生素应用的情况下,感染机会已明显减少,但有皮下血肿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如止血、加压包扎。

2.脑脊液漏和脑膜炎  由于蛛网膜下隙和乳突气房相通,可形成脑脊液漏,主要发生于手术经迷路进路时,手术结束前用肌肉或脂肪移植仔细填塞开放的乳突气房,封闭瘘口。虽然封闭严密亦可发生脑脊液漏,可采用半卧位、脱水、利尿及促进伤口愈合等方法,使其自然停止。若脑脊液漏严重,可采用腰穿放脑脊液或再次手术封闭瘘口。

发生脑膜炎的机会很少,一旦术后发生不明原因的高热,应做腰穿查明原因,若为细菌性脑膜炎,应针对致病菌用敏感抗生素静滴治疗。

3.颅内血肿  经颅中窝手术,可能会出现硬膜外血肿,将硬脑膜缝合固定于骨瓣边缘并放置硬脑膜外引流管,可避免硬脑膜外血肿发生。若病人术后意识改变,或同时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同侧瞳孔扩大时,应想到硬脑膜外血肿脑疝的可能性,若经脑CT确诊,应立即手术取出血肿,进行彻底止血。

4.脑水肿  脑水肿可发生在术后48h之内,因手术可导致脑水肿,脑水肿又阻碍静脉回流。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发生脑水肿的征象,脑CT可发现脑室变窄,认真进行复苏,应静脉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治疗。

5.听神经及面神经损伤  听神经损伤较难恢复;面神经损伤常为暂时性的,可用激素治疗,若为面神经折断可行面神经吻合、移植等手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