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ermal need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utaneous need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lum-blossom need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utaneous need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rmal need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皮肤针的样式
皮肤针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4]。针柄根据弹性的大小分为软柄和硬柄两种类型[5]。
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皮肤针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和丛针(针数不限)等。自制方法:可用6~7号缝衣针5~7枚,横插入一根钻有孔眼的竹箸末端并加线固定,亦称箸针。市售小锤式皮肤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梅花针、七星针、丛针等名称。现代又创造了一种滚刺筒,是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5 皮肤针的使用方法
皮肤针使用时用腕力弹叩刺激部位。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
5.1 持针姿势
硬柄皮肤针:用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柄两侧,示指置于针柄的上面,环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
软柄皮肤针: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示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
5.2 叩刺部位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种[7]:
(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5.3 刺激强度与疗程
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1)轻刺: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2)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3)中刺:介予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5.4 操作
(1)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2)滚刺: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乙醇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6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
皮肤针法是古代的“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篇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上述诸法同属浅刺皮肤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篇》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7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毛,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6.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6.
- ^ [5] 王富春主编.刺法灸法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2.
- ^ [6] 王富春主编.刺法灸法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3.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