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Mìngmén GV4[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ímén CV5[中国针灸学词典]
Guānyuán CV4[中国针灸学词典]
vital gat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he gate of lif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NG M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tal gat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fe-gate[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ìng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人体部位名·命门
4.1 目部·命门
命门指目部。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是两眼睛明穴部位的别称[2]。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4.2 原气所系的部位·命门
命门指原气所系的部位。是人体气化的本源,生命的根本[3]。出《难经·三十六难》。其具体部位一说指右肾(《难经·三十六难》);一说指两肾之间的“动气”部位(《医学正传》)。
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关于命门概念,古人有数种观点: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九难》:“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2)两肾俱为命门说。《医学正传》:“两肾总号命门。”《类经附翼》:“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3)两肾之间为命门学说。《医贯》:“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而上,则为七椎。”4)肾间动气为命门说。《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5 经穴名·命门
穴位 | 命门 | ||
---|---|---|---|
汉语拼音 | Mingmen | ||
罗马拼音 | Mingmen | ||
美国英译名 | Gate of Lif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4 | |
日本 | 4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4 | |
富耶氏 | IVG4 | ||
德国 | LG4 | ||
英国 | Gv4 | ||
美国 | Go4 |
命门为经穴名(Mìngmén GV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累属、精官。属督脉。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5.1 命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5.3 穴名解
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说文》:“命,使也。”在此为生之极。门,为出入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人身命门之处不一。以及此则以《难经·第三十六难》,谓两肾之间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处,称为命门。《黄庭中景经》李注:“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之所居,当脐后是也。”命门为道教名词,指下丹田。下丹田位居人体中心,范围包括神阙、关元、气海、命门等重要穴位。《玉历经》说:下丹田是人命的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在脐下三寸。《道·黄庭篇》认为命门为性命之门,在脐下一寸三分,为下丹田。道教丹书多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呼吸之门、五脏六腑之本、人初生结胎之所,故称为命门。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横通肾脏之门户。[4]
5.4 所属部位
腰椎[5]
5.5 命门穴的定位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5.6 命门穴的取法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
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与髂嵴平齐处,再向上摸2个棘突,于上方的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是命门穴[7]。
5.7 命门穴穴位解剖
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两肾之间,有“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之说,故有补肾壮阳之效,主治各种肾虚所致妇科及男性病[9]。
肾主水,司二便,主骨生髓,又督脉贯行于脊中,故命门穴可治疗二阴病、腰腿病和水肿。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命门穴可治疗神志病。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命门穴具有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的作用。
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固精壮阳、通利腰脊之要穴,主治脊强,腰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泄泻,完谷不化,带下。
问足少阴经行下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背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传导,随足少阳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出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径自上行。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
5.9 命门穴主治病证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等。
命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遗尿,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
命门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10]。
命门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久泻,痔血,脱肛,小儿发痫瘈疭,下肢萎痹等。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向上斜刺0.5~1寸。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臀及下肢放散。
5.10.2 灸法
可灸。
5.11 命门穴的配伍
命门配天枢、气海、关元,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肾泄、五更泄。
命门配肾俞 、气海、然谷,有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5.12 特效按摩
每天按摩命门穴3分钟,可治疗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四肢冷等疾病。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疭(《备急千金要方》作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疚,里急,腰腹相引痛。
《针灸大成》: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痃疟,腰脊相引,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类经图翼》: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5.14 研究进展
5.14.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有实验证明,艾灸家兔“命门”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艾灸“命门”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针刺命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精子缺乏有一定疗效,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力,如以艾炷灸大鼠或豚鼠的“大椎”、“命门”,可使动物对二硝基酚致死性发热的耐受性提高、发热减轻、存活率提高。艾灸“阳虚”动物模型命门,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和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 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的作用;有报道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命门和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效应相等。
艾灸命门对羟基脲所致动物“阳虚”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提高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另用氢化可的松给小鼠肌注,其中一部分小鼠同时灸命门,经灸命门者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高。
5.14.2 镇痛作用
针刺动物“命门”也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可使动物对电击或钳夹肢体的痛反应受到明显抑制。针刺命门对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14.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针刺大白鼠“大椎”“命门”,可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显著增强。
5.14.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电针家兔或猫的“命门”“脊中”部位,可使肢体痛阈显著提高,后肢较前肢为好。
5.14.5 用于针麻
以腰俞、命门、次髎穴组针麻行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满意。
5.14.6 治疗腰痛
5.14.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5.14.8 治疗精子减少症
6 经穴别名·命门
6.1 石门穴·命门
穴位 | 石门 | ||
---|---|---|---|
汉语拼音 | Shimen | ||
罗马拼音 | Shihmen | ||
美国英译名 | Stone Gat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CV5 | |
日本 | 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C5 | |
富耶氏 | VC5 | ||
德国 | KG5 | ||
英国 | Cv5 | ||
美国 | Co5 |
石门为经穴名(Shímén CV5,RN5)[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属任脉[12]。石门是三焦的募穴。石即岩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6.1.1 石门穴的别名
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
6.1.2 出处
6.1.3 穴名解
石即岩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
石,坚也。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石通实,不通。门,物之孔窍曰门,经气开阖之处。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故名。《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穴在脐下2寸,以此为生命之本,丹田之地,当护之则坚固如石,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
6.1.4 特异性
6.1.5 所属部位
下腹[13]
6.1.6 石门穴的定位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6.1.7 石门穴的取法
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2/5与下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14]。
6.1.8 石门穴穴位解剖
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6.1.8.1 层次解剖
6.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6.1.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石门穴系三焦之募穴,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本穴主治腹痛坚硬,大便闭结,经闭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等证,针之可愈。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
6.1.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
石门穴主治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
石门穴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遗精,阳痿;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淋证;瘾瘕,奔豚,疝气,水肿。
现又多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等。
石门穴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下止,阴缩入腹,奔豚,水肿,呕吐血,食谷不化,肠炎,子宫内膜炎。
6.1.11 刺灸法
6.1.11.1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外阴部放散。
直刺1~2寸。
注意:孕妇慎用。
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
6.1.11.2 灸法
可灸。
6.1.12 石门穴的配伍
石门配三焦俞,属俞募配伍,有调补三焦,气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水,癃闭。
石门配商丘,有通达下焦,运化水气的作用,主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石门配气海,有温下焦,补元气,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亏损崩中漏下。
石门配大肠俞,有补下焦,行水气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肠鸣腹痛。
石门配归来,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疝气,少腹胀满,月经不调。
石门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癃闭、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6.1.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石门主之。奔豚气上,腹膜胀,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三焦胀者,石门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气痛,癃,小便黄,气满塞,虚则遗溺,身时寒热,吐逆,溺难,腹满,石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胀坚硬,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奔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6.1.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6.1.14.1 对性腺的影响
对成年女性,针刺石门的避孕率很高。动物实验中亦观察到,艾灸“石门”,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生殖器并无明显变化,可能是针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过剩分泌,并借助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
6.1.14.2 对血压的调整
6.1.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
有报道,针刺心脏病患者石门、心俞穴,可致心电图P-P间期延长,QRS波群变窄,Q-T间期缩短, T波增高、加宽。
6.2 关元穴·命门
穴位 | 关元 | ||
---|---|---|---|
汉语拼音 | Guanyuan | ||
罗马拼音 | Kuanyuan | ||
美国英译名 | Pass Origin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CV4 | |
日本 | 4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C4 | |
富耶氏 | VC4 | ||
德国 | KG4 | ||
英国 | Cv4 | ||
美国 | Co4 |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16][17]。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6.2.1 关元穴的别名
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6.2.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6.2.3 穴名解
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
关,是闭藏之意。亦为枢机开合之关。元,气之始也,指元气。本穴位居脐下3寸,正当丹田,是处为人体真气、元气发生之地,呼吸之门,为全身脏腑、经络的根本,以其该处为人之根元,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医经精义》云“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名关元。“关”与“元”喻以重要之意。
6.2.4 特异性
6.2.5 所属部位
下腹
6.2.6 关元穴的定位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6.2.7 关元穴的取法
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18]。
6.2.8 关元穴穴位解剖
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6.2.8.1 层次解剖
6.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6.2.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
关元穴位于脐中下3寸,当“肾间动气”之处,别名“丹田”,为保健要穴[19]。
关元穴邻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治疗妇科病、男性病及小便异常。
关元穴位于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元阳虚衰证、中风脱证、羸瘦无力,以及因虚所致眩晕等虚劳之证。
关元穴内应小肠、膀胱和子宫的底部,具有大补元阳、温肾、散寒之功,主治真阳不足、脏腑虚惫等证,以及妇科病、男性病和小便异常等。
6.2.10 关元穴主治病证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关元穴主治 腹痛,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尿闭,遗尿,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阴挺,阴痒,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遗精,阳痿,早泄,白浊;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水肿,黄疸,消渴,心悸。
现代又多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关元穴主治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6.2.11 刺灸法
6.2.11.1 刺法
直刺1~1.5寸。
直刺1~2寸。
注意:
针前排空小便。
孕妇慎用。
6.2.11.2 灸法
可灸。
可灸,如药物天灸,或用间接灸,或温灸至局部温热舒适,艾炷灸壮数多累计百余壮,强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
6.2.12 关元穴的配伍
关元配太溪,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关元配中极、阴交、石门、期门,有调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
6.2.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6.2.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6.2.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艾灸家犬“关元”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过滤率,以及Ca2+、Cl-、 K+的排泄,对膀胱张力有明显调整作用,故对遗尿的治疗有显著效果。有人灸家犬“关元”,发现其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心率不增加。
6.2.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对男子精子缺乏症也有一定疗效。艾灸小鼠“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
6.2.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关元可使肿瘤患者免疫力增强。如给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直接灸“关元”,结果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组织坏死程度亦较对照组轻,细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对肝脏腺苷三磷酸酶反应及葡萄糖-6 -磷酸酶反应接近正常,均较对照组反应强。艾灸“关元”可延长肿瘤鼠的生存期。
艾灸小鼠关元穴,隔日1次,每次2壮,10次后能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小鼠的存活期。
针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并具有抗癌作用。组织学观察,艾灸关元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可延长接种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艾灸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免疫反应增强。艾灸关元,确能改善老年动物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产生抗衰老作用,施灸后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搏指数稳定增加,动脉血每分钟氧运输指数和混和静脉血氧分压也呈相应增加。
6.2.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现代研究证实,刺灸关元氧摄取率明显降低,氧耗量明显增高,故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6.2.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
6.2.14.6 治疗尿潴留
6.2.14.7 治疗老年性阴道炎
配复溜、三阴交,行弱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
6.2.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
隔姜面饼灸,每次灸30分钟,每5日灸1次。
6.2.14.9 治疗痛经
配三阴交,针关元时针尖向下,针后加艾炷灸,以小腹部有热感为度。
6.2.14.10 治疗遗尿
取关元透中极,配百会,行中强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针后灸关元。
6.2.14.11 抗休克
灸刺关元穴,对实验家兔因组织胺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对组织胺引起的家兔实验性休克,有抗休克作用。艾灸关元可增加兔的心输出量,不增加心率,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以及钠、钾离子的排泄。
7 经外奇穴名·命门
①出《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疾病、卵巢囊肿、遗尿。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②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小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之中央点。左右计2穴。主治腰腿痛、睾丸炎、附件炎等。一般直刺0.1~0.2寸。
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0.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1-352.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1-352.
-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125.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8.
-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2-373.
-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
-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9.
-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0.
-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1-372.
- ^ [1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