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facial paralys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ell’s palsy
facial paralysis
facioplegia
mimetic paralysesprosopoplegia[朗道汉英字典]
4 病名·面瘫
面瘫为病名。俗称口眼斜。是指单纯性的一侧面部肌肉瘫痪,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面瘫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本病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
面瘫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症)和面神经炎。
4.1 症状
面瘫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2]
面瘫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4.2 面瘫的病因病机
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而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至于脑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与本病病理虽然不同,但可参照本治法进行治疗。
4.3 面瘫的治疗
4.3.1 辨证治疗
4.3.1.1 风寒外袭
4.3.1.1.1 症状
起病急,多在晨起起床后发现一侧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进食后易造成食物残留,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寒发热,颈项不舒,多在吹风、吹空调后犯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4.3.1.1.2 治疗
方义: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风疏解风寒;合谷循经远取,亦有“面口合谷收”之意。
随证配穴:人中沟歪斜加地仓透水沟,体弱加足三里。不能蹙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痛加完骨;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海泉。中枢性的则加太冲、风府。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亦可温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合谷穴可取健侧穴位,10次为一疗程。注意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方法:面部穴针剌后,通电10~15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微见收缩为宜。每2穴为一组,每次选1~2组,得气后分别接通电极,通电15~2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早期患者不宜电针法。
方法: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或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3~4穴,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将马钱子锉成粉末0.3~0.5g,撒于胶布上,贴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作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轻叩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至微出血,然后加拔小火罐,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板滞感等面瘫后遗症。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选穴: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颊车、听宫、承浆、翳风、风池、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穴开始,经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至颊车,往返5~6遍。用双手拇指抹法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从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从迎香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治疗约6分钟。指按揉承浆、翳风、每穴约1分钟。用大鱼际揉面部前额及颊部3分钟左右。在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患者取坐位,用拿法拿风池、合谷各1分钟。
注意事项:推拿治疗时,手法要轻柔,以防止擦破皮肤;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以便加速康复。
4.3.1.2 风热阻络
4.3.1.2.1 症状
多见于起病初期,多继发于风热感冒、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一侧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闭目不全,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风、头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4.3.1.2.2 艾灸治疗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3 气虚血瘀
4.3.1.3.1 症状
多见于恢复期及病程较长或外伤日久不愈的患者,证见口角歪斜,闭目露睛,伴有肢体困倦乏力,面色淡白或暗,头晕头痛,舌淡有瘀点,舌下络脉瘀黑,脉弦涩。
4.3.1.3.2 艾灸治疗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4 痰浊内阻
4.3.1.4.1 症状
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可见患侧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可伴有言语不利、舌强硬、舌歪斜等证,舌淡胖,苔白厚或腻,脉弦滑。
4.3.1.4.2 艾灸治疗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2 对症治疗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4.3.3 医案
罗某,女,18岁,学生。主诉左侧面部不适、口眼歪斜1周,伴左侧面部疼痛及左侧头痛。查体: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闭目,鼓腮漏气,面部潮红、水肿,耳后乳突处压痛强阳性,血象不高。于外院针刺后面部疼痛加重,考虑为刺激量过大引起之反应,予以颈项部及患侧头部按摩,2次后疼痛消失,施以面部轻微针刺同时配合推拿,1周后痊愈。
牛某,男,56岁。1998年6月3日当晚在激烈运动后觉闷热、多汗,便用空调直吹乘凉而睡,第2日醒后觉右耳后跳痛,右口角麻木,漱口流涎,右侧闭目露睛,右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遂到我康复科治疗。考虑其为风寒乘虚而入面部经络,至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㖞僻,遂以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局部取听会、颊车、太阳、下关等穴,经治疗几天,患者病情好转,1周后康复出院。
4.3.4 注意事项
(1)艾灸治疗的患者应在1周内配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佳,若超过1个月未进行治疗则极有可能迁延不愈。
(2)面瘫患者若还伴有语言功能下降、一侧或双侧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行动较前迟缓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以避免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等脑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3)治疗期间应避免面部吹风受寒。
4.4 面瘫患者日常保健
(3)预防眼部感染,可配合滴眼药水或涂眼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