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crof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rvical scrof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denosis scrofulosa[朗道汉英字典]
crewels[朗道汉英字典]
king’s evil[朗道汉英字典]
lymphoid tuberculosis[朗道汉英字典]
scrofula[朗道汉英字典]
struma[朗道汉英字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瘰疬(cervical scrofula)为病名[1][2]。是指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窦道为主要表现的痨病[3]。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瘰疬俗称瘰子颈、老鼠疮。又名鼠瘘、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4]。小的为瘰,大的为疬。又因其所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异,如生于颈前属阳明经者,名为痰疬;生于颈项两侧属少阳经者,名为气疬;生于腋下连及胸胁者,名为马刀侠瘿等[5]。瘰疬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以结核累累成串、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薛氏医案·瘰疬》:“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
5 瘰疬的病因病机
瘰疬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
瘰疬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
瘰疬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日久结核溃烂,气血两虚,正虚邪恋。
5.1 气滞痰凝
肝郁伤脾,脾不运湿,痰浊内生,阻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遂成瘰疬。
5.2 阴虚火旺
肝郁化火,久则下烁肾阴,或素体肺肾阴亏,均可导致阴虚火旺,痰火日增,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
5.3 气血两虚
6 瘰疬的症状
瘰疬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圆核累累如串珠。临床见圆核三、五枚串生,位于一侧颈项及耳后,甚至连及胸腋。
初生如豆,数目不等,不红不痛无热,渐大如李增大串生,坚硬但可推动。
将溃时皮色紫红,溃后流出脓汁,稀薄而夹有败絮样物,收口缓慢,常此愈彼溃,久难收口而形成瘘道。
7 瘰疬的诊断
瘰疬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腋窝等处者。
7.1 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较硬,无疼痛,推之活动,不热不痛,肤似正常。可延及数日不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7.2 中期
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结块亦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块,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若液化成脓时,皮肤微红,或紫暗发亮,扪之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部分患者有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7.3 后期
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样坏死组织。疮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疮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敛,可以形成窦道。此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或出现盗汗、咳嗽、潮热等症:如脓水转稠,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将收口愈合。
7.4 辅助检查
9 瘰疬的治疗
9.1 辨证治疗
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
9.1.1 气滞痰凝
瘰疬·气滞痰凝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气滞痰凝,以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
9.1.1.1 症状
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腻,脉弦滑。
多见于瘰疬初期(结节期)。肿块坚实,全身症状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
9.1.1.2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脾失健运,痰热内生,随经络循至颈部,痰凝气结而成结块;病在初期,尚未化热,故皮色不变,不热不痛;苔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情志不畅,肝郁及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阻于少阳、阳明经脉,聚而成块,故肿块坚实。此时正气未虚,邪势尚轻,故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9.1.1.3 方药治疗
9.1.1.4 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肩井、天井、章门、丰隆、肘尖、阿是穴。
随证配穴:若结核发于颈项两侧及腋下者,加翳风、足临泣。若结核发于颌下、项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胁胀痛者,加阳陵泉。伴脘痞纳呆者,加中脘、足三里。
方义:取手少阳经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经气,开郁散结,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肩井可疏通少阳经气,以达行气散结化痰之功。章门为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的交会穴,又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胆经气,又能化痰散结而消瘰疬,故《针灸甲乙经》载有:“章门主治马刀肿瘘”。丰隆能运湿化痰散结。肘尖是经外奇穴,为少阳经所过,用灸法可化痰通络,《疮疡经验全书》载有“肘尖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
9.1.2 阴虚火旺
瘰疬·阴虚火旺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
9.1.2.1 症状
结块逐渐增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全身见潮热、盗汗、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见于瘰疬中期(脓肿期)。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9.1.2.2 辨证分析
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与虚火互结而成结块;阴虚火旺,则潮热;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虚火伤肺络,故咳嗽,痰中带血丝;虚火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时治疗,灼伤肾阴;或素患肺痨,肺肾阴虚,均可导致阴虚火旺,虚火煎液成痰,痰火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颌下等处,致结核日趋增大。湿痰属阴,其性粘滞,与虚火相搏,则结核皮色暗红而与皮肤粘连。阴虚火旺,虚热内蒸,迫液外泄,故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9.1.2.3 方药治疗
9.1.2.4 针灸治疗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天井、少海、三阴交、太溪、百劳。
随证配穴:若伴有潮热盗汗者,加阴郄、膏肓。兼见咳嗽者,加列缺、肺俞。
方义: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以滋阴降火,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天井用泻法,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瘰。百劳为经外奇穴,少海为手少阴经穴,均用平补平泻法,能补虚降火除烦,止盗汗而化痰浊,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
9.1.3 气血两虚
瘰疬·气血两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
9.1.3.1 症状
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多见于瘰疬后期(破溃期)。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
9.1.3.2 辨证分析
气血不足,不能酿化为脓,故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头晕;脾失健运,则胃纳不香,精神疲乏;舌质红、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瘰疬久延,局部溃烂,脓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时邪毒已衰,正气已耗,气无所主,血无所生,阴阳俱虚,故虽疮破脓出,但脓出清稀,且夹有败絮样物。久病气血亏耗,形体失养,神气不充,故消瘦神疲。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均为气血两虚之象。
9.1.3.3 方药治疗
香贝养营汤加减。
9.1.3.4 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足三里、三阴交、膏肓、百劳、气海、膈俞。
方义:足三里、三阴交,以加强气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劳可疗诸病百虚。膈俞为血会,配气海补气血两虚。加灸气海、膏肓可振奋元气,扶正祛邪,祛腐生肌。
9.1.4 肺肾阴虚
瘰疬·肺肾阴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结核累累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暗红,成脓溃破,脓稀薄,形成窦道,伴身体羸瘦,咳嗽痰红,潮热盗汗,口干颧红,遗精、经闭,舌质红,光亮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
9.2 外治法
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拔核疗法: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结块拔去。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药物有很大刺激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9.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其中火针与灸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火针针刺不宜太深,《针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伤经络”的记载,应慎之。
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对已破溃者,应配合外敷药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温和灸,有利疮口收敛。
9.3.1 体针
取天井、百劳、肘尖等穴为主,瘰疬局部用隔蒜灸。颈部瘰疬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里;耳项部瘰疬者加翳风、支沟、足临泣;腋下瘰疬者加肩井、少海、阳辅。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刺激。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9.3.2 火针
方一:火针加热后自结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针,隔2~3日1次。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按火针操作方法,每次选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
方三:取病灶局部,肿块结节型者,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1针,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肿块已化脓未溃者,用粗柄火针直刺病灶中心,使脓液尽快排出;已溃破者,在破口周边0.5cm处用火针浅围刺;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用相应长的火针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
9.3.3 挑治法
方一: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两侧寻找小米粒大,略高于皮肤的红色小点或压痛点,用粗针挑破并挑出皮下纤维样物的根。隔3~5日1次。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从胸6~9旁开1.5寸的区间内寻找阳性反应点。常规消毒,局麻,用手术刀横向切开皮肤约0.5cm,再用消毒三棱针于切口处将白色纤维逐一挑断,直至脂肪处。术毕缝合切口,涂上碘酒,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1周。本法适用于结节期,皮肤有炎症者禁用。
9.3.4 割治法
选膈俞、肝俞两穴,消毒后在局麻下用手术刀切开穴位表皮1~2厘米长,取出皮下脂肪少许,术毕缝合。每周1次,每次1对穴。
9.3.5 瘢痕灸
取瘰疬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横纹长度为标准,从长强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量至标准长度的端点,再作垂直于该线的水平线,其长度以患者的口角间距为准,水平线左右等距,其端点即是瘰疬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黄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壮直接灸,灸后用硼酸软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间休2个月。
9.4 抗痨治疗
11 医案
例1.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颈项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窜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针灸大成)
例2.张××,男,17岁。左颈项瘰疬急性发作,引起高热,肿块直径1.5cm。白细胞计数13.8×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85。患者神清烦闷,两脉弦滑,苔薄白。脉证合参为少阳风热与厥阴郁火互结而成。治疗:取手足少阳之会穴翳风、肩井,用泻法久留针,以疏风热而散郁火;再取经验穴百劳温针灸法,以散结通络。治疗8次,肿块软化并明显缩小,经2个疗程(每疗程针灸12次)治疗,肿块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