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weak f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脚气的症状
以两脚软弱无力、脚胫肿满或不肿满而缓弱麻木,甚至心中悸动,进而危及生命。病从脚起,因名脚气。
症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弛缓,或肿胀,或萎枯,或足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等。
6 脚气的分类
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临床上,称脚胫肿大者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出现心悸气急等危候者为脚气冲心。
湿脚气中又有寒湿脚气、湿痰脚气、湿热脚气、湿毒脚气等。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又有按六经分类者。
7 脚气的治疗
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营养不良性浮肿,下肢多发性神经炎等多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条施治。
7.1 方药治疗
《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常用方剂如鸡鸣散、济生槟榔汤、防己饮等。《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方书中,有大豆、乌豆、赤豆治脚气的记载,可用作辅助疗法。
7.2 针灸治疗
湿脚气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解溪、八风等穴为主。偏寒湿者加灸;偏湿热者可放血;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小便少者加水道。干脚气取足三里、悬钟、飞扬、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为主。转筋者加承山;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脚气冲心取内关、巨阙、神门、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为主。神昏加人中;虚脱者灸关元、气海。危重者应积极采用综合疗法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