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目录

1 拼音

hòu pò

2 英文参考

Magnolia officinal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朗道汉英字典]

Magnolia hypoleuca[朗道汉英字典]

magnolia bar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noliae corte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noliae officinalis,corte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fficinal magnolia bar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officinal magnolia bark[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厚朴

厚朴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 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officinal magnolia bark(《中医药学名词(2004)》)

Twolobed Officinal Magnolia Bark

6 别名

重皮、赤朴、油朴。

厚皮、重皮、川朴、紫油厚朴[2]

7 来源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 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2]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 Cheng的树皮或根皮[2]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 var. biloba Rehd.et Wils.的皮。厚朴M.officinalis的皮同入药。

8 产地

厚朴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2]

9 原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淡褐色。叶互生,革质,狭倒卵形,长15~30cm,宽8~17cm,顶端有凹缺或成2钝圆浅裂片,基部楔形,侧脉15~25对,下面灰绿色,幼时有毛;叶柄有白色毛。花白色,芳香;花被片9~12;雄蕊和心皮多数。聚合果圆柱状卵形,长11~16cm;??木质,有短尖头。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喜生于温凉、湿润、酸性的肥沃砂壤土上。

10 产地

厚朴产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南。

11 采收与初加工

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12 生药性状

干皮呈双卷筒形、单卷筒形,厚2~8 mm;外表面棕灰色,较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多数皮孔,刮去粗皮现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光亮小结晶。枝皮、根皮单筒状,有的根皮弯曲。气香,味麻辛辣、微苦。

13 性味归经

厚朴味苦、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2]

14 厚朴的功效与主治

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厚朴具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梅核气的功效,治脘腹痞满胀痛,呕吐,泻痢,食积,痰饮咳喘[2]

厚朴为眼科常用理气药,具有行气燥湿,降逆平喘的功效。用于气机不利,水湿停滞所致的白睛肿胀红赤,结节隆起,云雾移睛,视瞻有色等。常与薏苡仁、法夏、滑石等配伍,如三仁汤。

15 厚朴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6 厚朴的化学成分

厚朴含厚朴酚(magnolol)和厚朴酚(honokiol)。

厚朴及凹叶厚朴树皮均含厚朴酚、和朴酚(Honokiol)。厚朴还含厚朴醛、厚朴木脂素A~I、松脂酚二甲醚、木兰箭毒碱等。还含挥发油,内有桉叶醇、丁香烯等[2]

厚朴对中枢神经系统、蟾蜍离体心脏均有抑制作用[2]

厚朴煎剂可兴奋兔肠管及支气管平滑肌[2]

厚朴水提物可抗炎[2]

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以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驱猪蛔虫作用[2]

生物碱有箭毒样肌肉松弛及降低血压作用[2]

厚朴醇提物和厚朴酚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2]

17 厚朴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厚朴

Houpo

MAGNOLIAE OFFICMALIS CORTEX

17.2 来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17.3 性状

干皮  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简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  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  呈单筒状,长10~20cm,厚0.1~0.2cm。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17.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可见落皮层。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环带,内侧散有多数油细胞和石细胞群。韧皮部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多数个成束;亦有油细胞散在。

粉末棕色。纤维甚多,直径15~32μm,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边呈锯齿状,木化,孔沟不明显。石细胞类方形、椭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分枝状,直径11~65μm,有时可见层纹。油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0~85μm,含黄棕色油状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密塞,振摇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1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甲醇(1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7.5 检查

17.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 第二法)。

17.5.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7.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7.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7.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8:2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nm。理论板数按厚朴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800。

17.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厚朴酚40μg、和厚朴酚24μg的溶液,即得。

17.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摇匀,密塞,浸渍24小时,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7.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各4μl与供试品溶液3~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量不得少于2.0%。

17.7 厚朴饮片

17.7.1 炮制

17.7.1.1 厚朴

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有时可见椭圆形皮孔或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切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总灰分 同药材,不得过5.0%。

17.7.1.1.1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7.7.1.2 姜厚朴

取厚朴丝,照姜汁炙法(附录ⅡD)炒干。

本品形如厚朴丝,表面灰褐色,偶见焦斑。略有姜辣气。

总灰分 同药材,不得过5.0%。

17.7.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量不得少于1.6%。

17.7.2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能与主治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17.7.3 用法与用量

3~10g。

17.7.4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7.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