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术

目录

1 拼音

háo zhēn shù

2 英文参考

filiform needle therapy

3 名称

毫针术

4 适应证

毫针术适用于黧黑斑、粉刺、油风、口眼歪斜等各种损容性疾病。

5 禁忌证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6 准备

消毒毫针若干,75%乙醇,2.5%碘酊,消毒棉球,镊子等。

7 方法

7.1 1.进针

要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皮肤上,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持针柄,双手配合,协同用力将针迅速刺入皮肤。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或示指、中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固定,右手持针从左手二指间将针刺入。

(4)单手进针法:右手的拇、示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5)针管进针法:用金属、塑料或有机玻璃细管代替押手。将长短合适的平柄针或管柄针置于针管内,针尾露于管的上口,针管下口置于穴位上,用手指拍打或弹压针尾将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然后将套管抽出。

7.2 2.行针

(1)基本手法

①提插法: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行针。指力要均匀一致,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则刺激量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则刺激量小。

②捻转法:以拇、示指末节的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地旋转行针。指力要均匀,频率要一致,角度要适当(180°~360°),不要单向捻针。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则刺激量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则刺激量小。

(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可促使针后得气。

①循法:医者以手指在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轻柔徐和的循按。

②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示指或中指)轻轻叩弹针柄或针尾,使针体产生轻微的振动。适用于一些不宜做大幅度捻转的腧穴。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适用于一些不宜做大幅度捻转的腧穴。

④摇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具体方式有2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针感;二是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左右摇动,以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摇法适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

⑤搓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示、中3指持针柄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圈或3~5圈,且搓时应与提插法配合应用。

(3)补泻手法

①提插补泻法: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②捻转补泻法:针刺得气后,捻针左转(拇指向前用力,示指向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针右转(拇指向后用力,示指向前)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③疾徐补泻法:缓慢地进针、插针,快速地退针、出针为补法;快速地进针、插针,缓慢地退针、出针为泻法。

④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顺(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配合使用。

7.3 3.留针

针刺施术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久暂,应视就医者体质、病情,以及腧穴位置等而定。在留针过程中可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和巩固疗效。

7.4 4.出针(起针、退针)

以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执针做轻微的小幅度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随即用干棉球轻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疾徐补泻时,应按其具体操作要求出针。

8 注意事项

1.针具的要求。针尖应端正不偏,尖中带圆,不可有钩曲、发毛或过钝;针身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不可出现针身粗糙、斑驳锈蚀或有折痕;针根处不可有剥蚀伤痕;针柄缠丝要牢固不松脱,与针身的连接应紧密,不允许有松动。

2.胸、胁、腰、背、腹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要直刺、深刺。对重要脏器所在部位的腧穴要根据其解剖结构,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

3.针刺眼区和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不允许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眼球、脊髓、延髓等重要组织器官。

4.针刺面部要选用32~36号美容针,不可用粗针。

5.就医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可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久病体虚,年老体衰及初诊惧针者,针刺手法不可过强,并应选用卧位。

6.出针后不要急于让就医者离去,当稍事休息,待气息调匀、情绪稳定后方可离去。

7.妇女妊娠3个月以下者,不可针刺下腹部腧穴;妊娠3个月以上者,不可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具有活血作用的腧穴,在怀孕期禁刺,在月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禁刺。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