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骨间孔隙·骨空
骨空指骨间孔隙,多为腧穴所在之处。空,通孔,即骨孔。《黄帝内经素问》设《骨空论》,专论腧穴。如“尻骨空”,指为“骶后孔”,八髎穴所在;“臂骨空”,指的是腕上4寸,尺桡两骨之间的三阳络等。[1]
8 《黄帝内经素问》篇名·《骨空》
《骨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介绍各种痛症及任脉、督脉、冲脉、水病、寒热、犬咬、伤食等病的针灸疗法和取穴。因人之周身骨节间均有孔(空),而某些腧穴一般位于骨孔之中,故名。
9 经穴别名·骨空
穴位 | 四白 | ||
---|---|---|---|
汉语拼音 | Sibai | ||
罗马拼音 | Szupai | ||
美国英译名 | Four Whit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2 | |
日本 | 2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3 | |
富耶氏 | |||
德国 | M5 | ||
英国 | S5 | ||
美国 | St2 |
四白为经穴名(Sìbái ST2)[3]。代号ST2[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白指光明,本穴能使目明四方而光明,故名四白。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𥆧动,迎风流泪,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头面疼痛,头痛,目眩,口眼㖞斜,面风,鼻炎,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9.1 别名
9.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颧空,足阳明脉气所发。
9.3 穴名解
四,数名,倍二为四。白,素色,有光明、洁白之义。四白,谓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谓多白眼也。本穴在目下1寸,为上下左右四面,平白无饰、光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又因穴在目下,目能视万物,该穴主治目眩、目赤、目痒生翳,针之可使视力光明四射,故名四白。
9.4 所属部位
面[5]
9.5 四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6][7]。
四白在面部,眶下孔处。正坐仰靠取之。
四白穴的位置
9.6 取法
四白在面部,眶下孔处。正坐仰靠取之。
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下,眶下缘下方约1寸眶下孔中取穴[8]。
9.7 穴位解剖
四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正当眶下神经处。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针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壁后部结构。所经表情肌由面神经的颧支和颊支支配。
9.7.1 层次解剖
9.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眶下神经、动脉经过,并有面神经颧支分布。
布有面神经分支,正当眶下神经处;并有面动、静脉分支及眶下动、静脉分支通过。
9.8 功效与作用
足阳明之经别“还系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四白穴正处目下,故主治眼病。
9.9 主治病症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𥆧动,迎风流泪,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头面疼痛,头痛,目眩,口眼㖞斜,面风,鼻炎,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𥆧动、迎风流泪、头面疼痛、口眼㖞斜。
四白主治目赤痛痒,口眼㖞斜,眼睑𥆧动,头痛,目眩;以及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
四白主要用于治疗眼目、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目翳、眼睑𥆧动、迎风流泪、头痛目眩、口眼斜。
现代又多用四白治疗三叉神经经痛、鼻炎、鼻窦炎、角膜炎、近视眼、视神经萎缩、胆道蛔虫症等。
四白穴是治疗目疾与三叉神经痛的主穴,主治目赤痛痒,眼睑𥆧动,目翳,近视;头痛,眩晕,面痛,口㖞,面风;胆道蛔虫病。
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9.10 刺灸法
9.10.1 刺法
直刺0.2~0.4寸。
直刺0.2~0.3寸,局部酸胀;
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针刺以三分为宜。
9.10.2 灸法
禁灸。
不宜灸。
9.11 配伍
四白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四白配颊车、攒竹、太阳,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9.12 文献摘要
《类经图翼》:头痛目眩,目赤后翳,瞤动流泪,眼弦痒,口眼喎僻不能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针入三分,凡用针稳当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针灸大成》:主头痛,目眩,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㖞僻不能言。
9.13 研究进展
治疗面肌痉挛: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四白,边捻边进,深0.2~0.3寸,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及口角即停,捻留针5~10 min。出针后用特制揿针从原针孔刺入,用胶布固定5~6 d出针。隔2~3 d,再如上法治,5次为一疗程。
10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5.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1.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7.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