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唐 杨上善

目录

脾瘅消渴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平按∶《素问》名为何作病名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气《素问》作精气,《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问》、《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甲乙》羹作美,致作发,新校正云∶“《太素》发作致。”《素问》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问》、《甲乙》满上有中字,转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瘅,注云∶《素问》作消渴。《素问》、《甲乙》兰字不重。)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