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Fēngmén BL12[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zhù BL11[中国针灸学词典]
Back-Shu point or transport point[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nshū BL15[中国针灸学词典]
4 位于背腰部的五脏六腑的俞穴·背俞
背俞泛指位于背腰部的五脏六腑的俞穴。见《黄帝内经灵枢》。[1]
参见背俞穴:
背俞穴 (Back-Shu point or transport point)经穴分类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距后背正中线1.5寸),大体上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上下排列。《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迫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俞穴接近内脏,对有关脏腑具有相对特异性。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
十二背俞穴表
6 经穴别名·背俞
6.1 风门的别名·背俞
背俞为经穴别名,即风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背俞即风门热府俞也。”
穴位 | 风门 | ||
---|---|---|---|
汉语拼音 | Fengmen | ||
罗马拼音 | Fengmen | ||
美国英译名 | Windy Door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12 | |
日本 | 12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12 | |
富耶氏 | V12 | ||
德国 | B12 | ||
英国 | B12 | ||
美国 | BI12 |
风门为经穴名(Fēngmén BL12)[2]。出《针灸甲乙经》。亦称风门热府,别名热府[3]。属足太阳膀胱经。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4]。
6.1.1 风门穴的别名
风门热府、热府(《针灸甲乙经》),左为风门、右为热府(《循经考穴编》)。
6.1.2 出处
6.1.3 穴名解
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
风,为六淫之一;门,人所出入处为门。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5]
6.1.4 特异性
6.1.5 所属部位
背部[6]
6.1.6 风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6.1.7 风门穴的取法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6.1.8 风门穴穴位解剖
风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6.1.8.1 层次解剖
6.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和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6.1.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也。
6.1.10 风门穴主治病症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
风门穴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
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
6.1.11 刺灸法
6.1.11.1 刺法
斜刺0.3~0.5寸。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内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
6.1.11.2 灸法
可灸。
6.1.12 风门穴的配伍
风门配肩井、支沟,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
6.1.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痛,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门二穴,一名热府……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6.1.14 风门穴研究进展
6.1.14.1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风门可调整肺的通气量,但发生效应较迟,需连续针刺1周,如获得效应,即使停针,仍可持续一定的时间。
6.1.14.2 治疗鼻炎
针挑风门治疗慢性鼻炎46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
6.1.14.3 治疗咳嗽
针刺风门加拔罐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取风门、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进针1.2寸;天突、膻中常规操作,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58例,占93.5%;显效4例,占6.5%,全部有效。
6.1.14.4 治疗支气管哮喘
6.2 大杼的别名·背俞
背俞为经穴别名,即大杼。《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俞二穴。”王冰注“大杼穴也。”
穴位 | 大杼 | ||
---|---|---|---|
汉语拼音 | Dazhu | ||
罗马拼音 | Tachu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Slaughter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11 | |
日本 | 1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11 | |
富耶氏 | V11 | ||
德国 | B11 | ||
英国 | B11 | ||
美国 | BI11 |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9]。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6.2.1 大杼穴的别名
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
6.2.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6.2.3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
6.2.4 所属部位
背部
6.2.5 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
6.2.6 大杼穴的定位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6.2.7 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11]。
6.2.8 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6.2.8.1 层次解剖
6.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6.2.9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12]。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
6.2.10 大杼穴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
6.2.11 刺灸法
6.2.11.1 刺法
斜刺0.3~0.5寸。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
斜刺0.5~0.8寸。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
6.2.11.2 灸法
可灸。
6.2.12 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6.2.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6.2.14 大杼穴研究进展
6.2.14.1 对钙代谢的影响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6.2.14.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对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
6.2.14.3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
6.2.14.4 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6.2.14.5 治疗慢性支气管
以大杼、风门等,敷药配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6.2.14.6 治疗颈椎病
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总有效率为93.7%。
6.2.14.7 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
6.2.14.8 治疗牙痛
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
6.2.14.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6.2.14.10 治疗坐骨神经痛
6.2.14.11 治疗牙痛
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6.2.14.12 治疗麦粒肿
6.3 心俞的别名·背俞
穴位 | 心俞 | ||
---|---|---|---|
汉语拼音 | Xinshu | ||
罗马拼音 | Hsinshu | ||
美国英译名 | Heart Locu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15 | |
日本 | 1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15 | |
富耶氏 | V15 | ||
德国 | B15 | ||
英国 | B15 | ||
美国 | BI15 |
心俞为经穴名[13](XīnshùBL15) 。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俞是心的背俞穴。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6.3.1 心俞穴的别名
6.3.2 出处
6.3.3 穴名解
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 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
6.3.4 特异性
6.3.5 所属部位
背部
6.3.6 心俞穴的定位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6.3.7 心俞穴的取法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6.3.8 心俞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6.3.8.1 层次解剖
6.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
6.3.9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
心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健忘等。
心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旁,与心脏内外相应,是心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再者根据“阴病取阳”之理,故取阳经的心俞能治疗心脏病[16]。
心主血脉,主藏神,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疗神志病。
6.3.10 心俞穴主治病证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心俞穴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17]。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咳嗽,吐血,盗汗[18]。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
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等。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6.3.11 刺灸法
6.3.11.1 刺法
斜刺0.3~0.5寸。
6.3.11.2 灸法
可灸。
少用灸法。
6.3.12 心俞穴的配伍
心俞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配神门、三阴交,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配神门、肾俞、百会、三阴交、内关,治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
6.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循经考穴编》:心家一切邪热,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6.3.14 心俞穴研究进展
6.3.14.1 对心率的影响
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动物的“心俞”和“内关”观察,针后心电图T波、ST段明显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短,从而证实了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6.3.14.2 对胃肠的影响
6.3.14.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针后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或显著减轻。
6.3.14.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针刺心俞、肝俞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受体携带或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可达24 h以上。
6.3.14.5 治疗心绞痛
用电针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带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心电图改善显效4例,好转6例,无变化20例。
6.3.14.6 治疗心律失常
以心俞、内关腧穴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6.3.14.7 治疗癫痫
以心俞为主埋线治疗癫痫626例。经治疗后1年未发作者为痊愈,316例,占50.48%;发作次数减少者222例,占35.14%;无效88例,占14.08%。总有效率为85.62%。
6.3.14.8 治疗冠心病
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缓解周围血管紧张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
6.3.14.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6.3.14.10 治疗多寐症
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0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3.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5.
- ^ [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9-230.
-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7.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8.
- ^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8.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5.
-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
-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8.
- ^ [1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2.
- ^ [1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8.
-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