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

目录

1 拼音

bái hǔ tāng

2 英文参考

Baihu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ihu Tang[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aihu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虎汤同名方剂约有九首。其中《伤寒论》方之白虎汤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生石膏3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15g,此方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本方是治疗阳明气分热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牙龈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4 《伤寒论》方之白虎汤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显著退热作用[1]。并能提高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小鼠的存活率[1]。大叶性肺炎病情危笃,可并发休克;乙型病毒性脑炎病情复杂,后遗症较多;流行性出血热病情多变,有多器官功能损害之危[2]。该方剂抗感染治疗并无特异药物,但对上述疾病并发大汗、口渴、脉洪大治疗有效,故治疗时仅可为病情此阶段对症治疗药,对原发病尚需以有效抗生素辅助治疗为主,特别是并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时,更应采取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相应治疗,以防延误病情[2]

4.1 处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2]

生石膏3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15g[3]

石膏50g、知母18g、甘草(炙)6g、粳米9g[4]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5]

4.2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生津[5]。主治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症见高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代也用于乙型脑炎有气分实热证者[5]

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4.3 用法用量

水煎至米熟,去渣,分三次服[5]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5]

4.4 方解

方中石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为君药;知母清热养阴,为臣药;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使大寒之剂而无损伤脾胃之虑,共为佐使[5]

本方为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5]。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5]。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而见烦渴引饮;热蒸外热,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5]。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免致伤津化燥,愈伤其阴[5]。当以清热生津为法[5]。方中君药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5]。臣药知母,味苦性寒质润,助石膏以清热生津[5]。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生津之功[5]。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君臣药之大寒伤中之弊[5]。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5]。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之诸症自解[5]

4.5 运用

1.本方是治疗阳明气分热证的代表方剂[5]。凡感染性疾病表证已解,出现了以身热(一般都有发烧,体温在38℃以上)恶热、喜凉不恶寒、出汗较多、口渴喜冷饮、脉洪大有力等为主症者,即可用本方加减治疗[5]

2.加减法:若热盛伤津耗气,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以清热益气生津;若温病气血两燔,出现高热烦渴、谵语、发斑、抽搐等症,加玄参、水牛角、羚羊角以清热化瘀,养阴定惊;若高热汗出、口渴、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甚或神昏谵语者,加生大黄、芒硝、枳实以泻热攻积、软坚润燥。若用于治疗消渴病症见烦渴引饮而属胃热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治胃火牙龈肿痛,加黄连、生地、白芷[5]。加柴胡,又增和解之功,兼治寒热往来,热多寒少[5]

3.使用注意:本方为大寒之剂,热退后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阴虚和血虚发热、阴盛格阳之假热等均不可使用本方[5]

4.6 现代适应证

[6]

适应证: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具有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味用之。

本方剂对上述感染性疾病出现“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显然是以对症治疗为主的方剂,上述4种疾病发病机理如下。

4.6.1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给人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乙脑病毒经皮肤进入血循环,再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在神经细胞内复制繁殖,从而引起神经元的病变、坏死,噬神经细胞现象,特异性地动员被激活的炎性细胞,从而造成大脑皮质及深层灰质等广泛性损害,同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损伤可造成脑组织的严重损伤,炎症剧烈时可引起小血管坏死、栓塞、出血、脑水肿及小灶性坏死性软化灶。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惊厥、意识障碍。

4.6.2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大多由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使一肺段或一肺叶严重感染、充血、水肿、渗出,出现肺实变或坏死,临床上多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血痰、胸痛为特征,发热重,呼吸困难,苍白、大汗淋漓,重者可出现休克。

4.6.3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或其他接触传播的一种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在细胞和组织内增殖,然后再次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由病毒直接作用及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凋亡以及器官功能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肾组织充血水肿和出血;心肌纤维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脑垂体及其他器官也可有相应病变。临床分5期,发热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黏膜出血等;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少、脉搏细弱等症状;少尿期主要表现为无尿、消化道症状及皮肤黏膜等出血的现象;多尿期主要表现为多尿及电解质紊乱;恢复期各型表现不尽抑制。

4.6.4 牙龈炎

牙龈炎是一组病因复杂的以牙龈充血、红肿或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包括:①以炎症为原发变化的慢性龈炎;②某些全身因素所致或伴发的炎症,如药物性牙龈增生;③某些全身情况加重或促发的炎症如青春期和妊娠期牙龈炎;④局部因素如菌斑等刺激所表现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牙龈炎不认真治疗可导致牙周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牙龈发红、肿胀、易出血等。

4.7 药理作用

[7]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臣药知母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及白色念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同时其所含异芒果苷具有显著地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乙型链球菌、幽门螺旋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同时甘草酸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艾滋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较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抑制上述病毒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使药粳米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发现其抗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成分,但临床以粳米煮沸汤汁外用治疗单纯疱疹有效率达100%,说明其有抗病毒作用。

4.7.2 退热作用

君药石膏对人工发热动物及内毒素所致发热均有解热作用,其具体降热机制尚不十分情楚,且其退热作用与血钙升高密切相关,是否与钙影响大脑中枢体温调定点有关尚待研究。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是其所含芒果苷,对多种形式的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具体机制不清,与石膏合用其解热作用加强;知母所含菝葜皂苷元能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这两种作用可抑制机体代谢增强、产热过多的过程,推测可能是解热降温作用的部分机制;同时Na+-K+-ATP酶在机体产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知母中菝葜皂苷元可抑制之而抑制产热过程。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类似于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而这类物质能明显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因而具有良好而迅速的退热作用。

4.7.3 对口渴的治疗作用

臣药知母水提物有降血糖作用,与石膏配伍后其降糖效果增强,再依次加入甘草、粳米其降糖作用更强,临床上血糖增高、血液高渗状态是引起口渴的主要机制;同时知母所含菝葜皂苷元是Na+-K+-ATP酶的抑制剂,能抑制钠离子和水在肠黏膜及肾曲管上的重吸收,使血钠离子不再增高;知母煎剂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代谢,从而减缓皮质激素在肝中的破坏和失活,进而使血中皮质酮含量明显上升。不论盐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对水盐代谢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醛固酮能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进而使水重吸收增多,皮质酮作用比醛固酮作用稍弱一点,这样一来知母就会使水分重吸收增加,而钠离子重吸收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而口渴缓解。甘草酸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二者均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所以能治疗口渴是因为各药合作协调了水、电解质的代谢平衡,使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而达到止渴的疗效。使药粳米中医文献认为有除烦止渴作用,临床用以治疗霍乱吐泻无度、烦渴,与淡竹叶合用效果良好。

4.7.4 对大汗、脉洪大的治疗作用

知母可改变中枢递质或其他因素,使中枢抑制活动增强,抑制交感神经中枢而使心率减慢,知母及其皂苷元能使血、脑、肾上腺中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NA合成及释放减少;能抑制过快的β受体蛋白合成,下调过多的β受体,使β受体功能下降,血中cAMP含量减少,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降低。石膏静脉注射也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大汗是由交感神经兴奋所致,故当交感神经抑制时,汗腺分泌自然减少,所以该方剂可治疗大汗。而血管的运动也由交感神经控制,当交感神经抑制时血压下降,故而脉洪大可缓解,与此同时,知母对肾上腺皮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对垂体-肾上腺系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功能,提高其适应性,也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4.7.5 抗炎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观察发现白虎汤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显著提高再次免疫抗体滴度。石膏及知母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甘草不仅对炎症的Ⅰ、Ⅱ、Ⅲ期有抑制作用,而且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

4.8 歌诀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粳甘协;阳明四大验苔黄,津气两伤参配切。

4.9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白虎汤

5.1 处方

知母七十五两,甘草三十七两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5.2 炮制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白虎汤主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

小儿量力少与之。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5.5 使用注意

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5.6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之白虎汤

6.1 处方

知母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麻黄2两(捣碎),粳米1合。

6.2 制法

上挫细。

6.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之白虎汤主治阳毒伤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渴,烦躁不解,脉洪大者。

6.4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煮米熟为度,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6.5 出处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 《普济方》卷四○三方之白虎汤

7.1 处方

石膏4两,知母1两半,人参4两,甘草(炙)2两。

7.2 制法

上锉。

7.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四○三方之白虎汤主治温热及中暑烦渴;并治小儿痘疱、麸疹、癍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

7.4 用法用量

糯米煎,米熟为度,子母同服,但加生姜、大枣煎。渴盛者,更加干葛,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小儿减半。

7.5 出处

《普济方》卷四○三

8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白虎汤

8.1 处方

石膏5钱,知母2钱,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参1钱,五味子10粒,麦门冬(去心)1钱,山栀1钱。

8.2 制法

上锉1剂。

8.3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白虎汤主治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8.4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8.5 运用

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证热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

8.6 使用注意

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8.7 出处

《万病回春》卷二

9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虎汤

9.1 处方

知母2钱,石膏2钱,粳米半合。

9.2 功能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白虎汤主治胃热作渴,暑热尤效;又治热厥腹满,身难转侧,面垢谵语,不时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浮滑。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出处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白虎汤

10.1 组成

龙骨(研)1两,白石英(研)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桑根白皮(锉)1两,百合1两,磁石(煅,醋淬10遍)1两,玄参半两,大豆1合。

10.2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白虎汤主治肺气劳伤。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取6分,更入酒半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

11 《顾氏医径》卷五方之白虎汤

11.1 组成

熟石膏、金斛、知母、连翘、竹叶、粳米、玄参、山栀、淡芩、生甘草。

11.2 功能主治

《顾氏医径》卷五方之白虎汤主治疹已出而烦渴者。

12 《女科万金方》之白虎汤

12.1 别名

知母石膏汤

12.2 组成

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12.3 功能主治

《女科万金方》之白虎汤主治男子妇人感冒风寒,表里俱热,狂言妄语,后结不解,大热大渴;及暑热发渴;妇人身热如蒸而渴者。

12.4 用法用量

水2钟,煎服。

12.5 附注

知母石膏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用量原缺。

1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9.
  2. ^ [2]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7.
  3. ^ [3]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5.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5-116.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6-11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