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催眠技术

目录

1 拼音

àn shì — cuī mián jì shù

2 概述

暗示—催眠技术指专业人员针对特定临床问题,诱导意识状态改变而系统使用的暗示及催眠技术。

3 适应证

暗示—催眠技术适用于:

1.直接暗示  用于对症处理各科临床上常见的焦虑、急性心因性反应、转换性癔症患者的急性躯体功能性障碍、睡眠障碍。

2.系统的催眠治疗

(1)心身性障碍及躯体问题:慢性疼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急性疼痛;克罗恩病、消化性溃疡;哮喘、花粉热;原发性高血压;血管运动性疾病;性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继发性及医源性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反应;外科术前准备、睡眠障碍。

(2)神经症性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如转换性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及疼痛障碍)。

4 禁忌证

1.对早期精神病、急性期精神病、边缘型及偏执性人格障碍、中重度抑郁症不做催眠治疗;对分离性障碍患者及癔症性人格障碍者慎用。

2.在滥用的情况下,群体性催眠可使具有依赖、社会不成熟、暗示性过高等人格特征的参与者发生明显的退化、幼稚化。

5 准备

1.由具有社会认可身份、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2.在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卫生机构、场所实施。

3.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滥用、误用。

4.制定治疗计划、目标。

6 方法

6.1 1.前期准备

通过预备性会谈、暗示性实验或量表检验受试的个体性反应方式,评测接受暗示的程度及负性情绪或态度。

6.2 2.直接暗示

利用医患关系及医师的权威角色,营造合适氛围,直接使用言语,或借助适当媒介,实施直接针对症状的暗示。

(1)告知诊断和解释。

(2)用坚定的口吻进行安慰、鼓励,做出有信心的承诺。

(3)针对突出症状或体征,将患者注意力集中于患部的运动、感觉,或某种心理体验,或治疗师声称能产生特殊躯体效应的媒介,并预示变化。

(4)让患者体验预期的躯体变化,用仪式性的操作强化变化体验,如:服用安慰剂;皮下注射能产生疼痛但对身体无害的注射用水(>1ml)、静脉推注能产生短暂热感但对身体无显著影响的20%葡萄糖酸酸酸钙10~20ml;进行某种器械或设备的操作等。操作过程中持续暗示变化,直至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减轻。

6.3 3.催眠诱导

(1)关系:建立信任的关系。可以在坐位或卧位进行。多采用闭眼减少分心。

(2)注意集中:盯视墙面某点或距眼20~40cm的物体尖部;讲故事,诱导内向性注意集中。故意强调促进性的感知觉;预先整合一些不协调的感知觉。

(3)调整语音模式:

同步——与患者呼吸达到节律性同步;

重复——频繁重复词汇或整句话;

标记——通过改变说话的方向、声音,强调、突出暗示内容;

困惑——通过杂乱信息,使妨碍催眠的惯常思维模式失去效力;

分离——将患者从一种意识状态引向另一种;

批准——用肯定语式对显出个性特点的行为进行强化,或者可以把它们当作已经出现的催眠表现的标记加以肯定、默许,使之加深。

(4)判断催眠程度:催眠状态中经暗示出现的变化涉及到感觉、认知、记忆、时间知觉、行为意志等方面,并伴有可观察、记录的生理现象。可以据此判断催眠深度。

6.4 4.治疗阶段

入静达到合适的深度后,接着进一步做催眠性治疗。

(1)催眠后暗示:把在治疗阶段已经由暗示而引起的变化与将来出现的诱发因素联系。

(2)遗忘:暗示患者对入静状态中加工过的内容发生遗忘。

(3)重新定向:重新收回所有使入静状态不同于日常意识状态的暗示,并将患者的注意力重新导向现实情境。最后让患者睁开眼,活动肢体。须与其交谈,休息20min,确保已完全解除催眠。

7 注意事项

1.催眠术易被滥用。治疗师必须具相应资质,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催眠技术培训,且在督导师指导下治疗过患者。

2.不是对于器质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对于转换性癔症症状、体征,仅作为对症、缓解方法。

3.不推荐集体形式的催眠治疗;禁止非专业人员在医疗机构外以疗病健身术名义,使用群体性暗示技术有意或无意地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4.以助人、促进健康为目的,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利益。

5.遵守技术规范和伦理原则,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6.治疗中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7.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掌握,能进行合理解释,不使用超自然理论。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