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folia artemisiae argyi[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e argyi foli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rgy Wormwood Leaf[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gy wormwood leaf[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1]。艾叶为灸用材料[2]。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argy wormwood leaf(《中医药学名词(2004)》)
8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1.2m。茎直立,被白色细软毛,上部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片广阔,3~5深裂或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散生白色腺点,疏生毡毛,下面密生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钟形,长3~4mm,直径2~2.5mm,几无柄;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绵毛,边缘膜质,外层披针形;雌花长约1mm;两性花结实,长约2mm,紫褐色。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11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16 药理作用
艾叶油、β-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对豚鼠有镇咳及明显的平喘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艾叶油对豚鼠尚有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
艾叶又名冰台、艾蒿、医草、黄草、家艾、甜父、艾莲、草艾、狼尾蒿子、香艾、白艾、大叶艾、野莲头、阿及艾等[3]。本品为菊科艾屑植物艾的干燥叶。主要含挥发油,有34种成分,如α-罗勒烯、β-罗勒烯、桧烯、α-蒎烯、β-蒎烯等。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效。
17.1.1 不良反应机制
艾叶煎剂小白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g/kg(生药);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4]。本药内服煎剂常用量3~9g。人口服20~30g可引起中毒,100g左右可致死亡。有报道用陈艾6根(约80g)煎服,10min后出现头昏、呼吸急促,相继抽搐死亡。也有服艾叶水500ml,出现昏迷死亡的报告。本药主要损害胃肠道、肝脏及神经系统。
17.1.2 临床表现
口服过量艾叶30min至1h后,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燥、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全身无力、头晕、耳鸡、四肢震颤、全身痉挛、肌肉弛缓,严重者出现谵妄、惊厥,甚至瘫痪现象。也可有肝脏肿大、黄疸、胆红素尿等。孕妇可引起出血或流产。
17.1.3 治疗
1.口服中毒者应尽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给予口服牛乳、蛋清或服用药用炭混悬液等。
2.置暗室内静卧休息,避免光、声等刺激。出现痉挛、惊厥,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镇静、抗惊厥药物。
5.对症、支持治疗。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
艾叶又名艾蒿草、家艾叶、灸草等,属温经止血药[5]。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片。含有挥发油,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叶还含有黄酮类成分。主要药理作用有抑菌,止血,镇咳,祛痰,平喘,保肝和胆,抗过敏等。
17.2.1 不良反应机制
其挥发油成分对局部有刺激作用,可使肢体末梢麻痹,胃肠道急性出血,严重时可引起癫痫伴惊厥,全身吸收后造成肝细胞代谢障碍。
17.2.2 临床表现
中毒后先出现咽部干燥、恶心、呕吐等刺激症状,继而全身无力、四肢震颤,随后局部乃至全身痉挛,多次发作后导致惊厥、瘫痪、精神症状,还可至肝功能异常、肝大、黄疸,慢性中毒者感觉过敏、神经炎、癫痫等。孕妇可致流产。
17.2.3 治疗
1.患者出现抽搐、惊厥时,先给予镇静药控制,缓解后方可给予洗胃、导泻,静脉补液,口服药用炭或用解毒剂处理。
2.对症治疗:腹痛、腹泻明显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出现中毒性肝炎者,给予氢化可的松静滴,并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肝泰乐等。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Aiye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18.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18.3 性状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8.4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髓,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4、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艾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aC)甲苯一丙酮(10: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8.5.2 总灰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含量测定
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甲基硅橡胶(SE-30)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10℃。理论板数按桉油精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0.10mg的溶液,即得。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如入正己烷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正己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μ1,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桉油精(C10H80)不得少于0.050%。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
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7.1.2 醋艾炭
取净艾叶,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酷,炒干。
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18.7.1.2.1 鉴别
(除显微粉末外)同药材。
18.7.2 性味与归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官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18.7.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18.7.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8.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