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īn yáng shī tiáo
2 英文参考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ncoordination of YIN and YA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in-yang disharmon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阴阳失调(yin-yang disharmony[1])亦称阴阳偏胜[2]。为中医基本病机之一[3]。是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的各种病理变化的统称[4]。阴阳失调的内涵很广,它贯串在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5]。
4 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经常保持其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是健康的表现[2]。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5]。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正是各种原因引致体内阴阳失去协调关系的结果[2]。无论病变部位、病势趋向、病性寒热以及邪正虚实的消长等,无不体现了阴阳相对两方面的偏胜和偏衰[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5 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
阴阳失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阳偏胜(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亡阴亡阳等[5]。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8.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6.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6.
治疗阴阳失调的方剂
- 加味甘麦大枣汤
0g,大枣5枚,白芍9g。功能主治: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眼睛赤痛,发止不定,发时白晴淡红,疼痛不重,...
- 生地黄鸡
,身重气乏,盗汗,少食”,可用于多种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虚损之证。生地黄性甘、凉,能滋阴凉血养血,适...
- 治痔汤
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主风湿燥热侵袭脏腑,阴阳失调,气血纵横,经脉交错,浊气瘀血下注。用法用量:...
- 桂枝汤
冻疮、荨麻疹等多种疾病,只要辨证属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者,都可运用。《伤寒论》方之桂枝汤:记载于《伤...
- 加味半夏汤
克。功能主治:引阳入阴,交通阴阳。主阳不入阴,阴阳失调。(神经衰弱)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 更多治疗阴阳失调的方剂
治疗阴阳失调的穴位
- 皮部
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不同证候。因腠理皮毛之关枢失调,邪气因入,故善治者治皮毛,治疗当以解表。阳明皮...
- 下肓
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裴廷辅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
- 太阴
痛经,难产,产后血晕,不孕,带下,恶露不尽,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
- 脖胦
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裴廷辅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
- 心念
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
- 更多治疗阴阳失调的穴位
治疗阴阳失调的中成药
- 龟鹿二仙胶
。若先天肾精不足,真元虚损;后天脾胃失养,或病后失调,以致阴阳精血不足,故身体消瘦,腰膝酸软,两目昏...
- 防衰益寿丸
与主治滋阴助阳,培元固本。用于脏腑机能失调,气血阴阳俱损,面色无华,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
- 大阴补丸
者肾阳虚衰,脏腑经络失于滋养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于平衡所致。故治宜滋润肝肾,平肝潜阳。可用大补...
- 至宝丹
香氨基酸显著升高,同时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可导致肝性脑病。也有假神经递质学说,认为某些胺...
- 桂附地黄丸
乌药碱可升高心肌cAMP及改善cAMP/cGMP失调,对应激心肌有保护作用;去甲乌药碱有对β受体的激...
- 更多治疗阴阳失调的中成药
阴阳失调相关药物
- 子仲益肾丸
】【性状】【功能主治】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用于阴阳失调、肝肾不足引起的腰酸背痛,神疲乏力,面色苍白、...
- 更多阴阳失调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阴阳失调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
力,服之亦效。(张)按∶人身所生疾病,未有不因阴阳失调,水火偏胜,况痨怯本由脏腑气血内起之病治之者,...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凡例
少壮老弱之常,然其间修短不同,盛衰迥别者,由乎阴阳失调,水火为害,或根于先天,或因于后天也,故次详水...
- 《明目至宝》:[卷二眼科七十二证受疾之因]涩翳内障
烦凭妙药点无瘥,右调西江月下。此是肾风热,四时阴阳失调理,色欲劳苦,故有此也。宜服三花五子丸、拨云散...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二妇科心镜(上)]妇人梦与鬼交候
养。若阴阳调和,则脏腑强盛,风邪鬼魅不能伤之。若失调理,气血虚衰,则风邪乘其虚,鬼邪干其正。然妇人与...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下]四十二三经证
已;或块或条,疼痛难忍。此阴阳相反,血热妄行,一失调理,最难得痊,百中得医三四。急服和经汤,补经汤(...
- 更多古籍中的阴阳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