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sī guā
2 英文参考
snake gourd[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 sponge cucumber[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a dishcloth gourd[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a loofah[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概述
丝瓜为葫芦得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又称吊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种到我国,成为人们常吃的蔬菜。丝瓜的药用价值最高,全身都可入药。丝瓜所含各类营养在瓜类食物中较高,所含皂甙类物质、丝瓜苦味质、黏液质、木胶、瓜氨酸、木聚糖和干扰素等特殊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4 丝瓜的别名
丝瓜又称天丝瓜、天罗、蜜瓜、布瓜、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水瓜、絮瓜、缣瓜、蛮瓜、绵瓜
5 丝瓜的营养成分
丝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7克、脂肪0.05克、碳水化合物21克、粗纤维2.3克、钙130毫克、铁3.7毫克、胡萝卜素1.49毫克、硫胺素1.49毫克、核黄素0.28毫克、尼克酸2.3毫克、维生素C 37毫克[1]。
6 丝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丝瓜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丝瓜汁“美人水”之称。女士多吃丝瓜还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丝瓜叶所含皂甙,能止咳祛疾,对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丝瓜籽杀虫。瓜藤提取物可治慢性气管炎及慢性鼻窦炎。
1. 抗坏血病:
丝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用于抗坏血病及预防各种维生素C缺乏症;
2. 健脑美容:
由于丝瓜中维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丝瓜藤茎的汁液具有保持皮肤弹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皱;
丝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在丝瓜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到一种具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7 丝瓜的选购
将新鲜丝瓜去皮后压出瓜汁,与等量蜂蜜混匀。取少量涂在脸上10-15分钟,用温水洗净,常敷有洁肤去皱之功效。
8 丝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月经不调者,身体疲乏、痰喘咳嗽、产后乳汁不通的妇女适宜多吃丝瓜;
9 丝瓜的食疗功效
丝瓜幼嫩时供食用,老后干品入药。具有祛风化痰、凉血解毒之功效。丝瓜性甘、凉,入肺、肝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肺热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及痈肿疖疮。[1]
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
丝瓜具有消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祛风的功效;
丝瓜用于治疗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漏、带下、血淋、疗疮痈肿、妇女乳汁不下等病症。
丝瓜络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可通络活络,清热化痰。
10 丝瓜的食用建议
1. 丝瓜不宜生吃,可烹食,煎汤服;或捣汁涂敷患处。
2. 丝瓜汁水丰富,宜现切现做,以免营养成分随汁水流走。
3. 烹制丝瓜时应注意尽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色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这样才能显示丝瓜香嫩爽口的特点。
4. 丝瓜的味道清甜,烹煮时不宜加酱油和豆瓣酱等口味较重的酱料,以免抢味。
11 丝瓜的推荐食用量
每餐30~200克
12 《中医大辞典》·丝瓜
12.1 丝瓜的别名
12.2 来源
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果实[2]。
12.3 性味归经
12.4 功能主治
1.治热病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带下,血淋[2]。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2]。
12.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丝瓜皂苷(Lyconoside),其中丝瓜皂苷A有止咳作用[2]。
13 《*辞典》·丝瓜
13.1 出处
《滇南本草》
13.2 拼音名
Sī Guā
13.3 丝瓜的别名
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本草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13.4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13.5 原形态
①丝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粤丝瓜
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3.6 化学成份
丝瓜的果实含皂甙、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粤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13.7 性味
甘,凉。
①《本草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13.8 归经
入肝、胃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13.9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
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
④《本草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
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13.10 丝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13.11 注意
②《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13.12 附方
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续本事方》)
②治痔漏脱肛: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为末,以诸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白崩:棕榈(烧灰)、丝瓜。上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奇效良方》)
⑤治风热腮仲: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本草纲目》)
⑥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丝瓜捣汁频抹之。(《仁斋直指方》)
⑩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丝瓜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⑾治经脉不通:干丝瓜一个为末,用白鸽血调成饼,日干,研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丝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丝瓜连子烧存性,研。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简便单方》)
⒁治风虫牙痛:经霜干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仁斋直指方》)
(16)生丝瓜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丝瓜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丝瓜(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18)生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9)经霜丝瓜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21)丝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鲜丝瓜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23)老丝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24)丝瓜速溶饮:经霜老丝瓜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25)丝瓜瘦肉汤:鲜丝瓜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26)痘疮不快。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7)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
(28)风热肋肿。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29)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31)痔漏脱肛。用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32)肠风下血。用霜后干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34)乳汁不通。用丝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35)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丝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36)卵肿偏坠。用老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37)腰痛。用丝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
(38)喉闭肿痛。用丝瓜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40)风气了牙痛。用生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
(41)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丝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诸疮久溃。用丝瓜老根熬水洗搽。
13.13 摘录
《*辞典》
14 参考资料
用到中药丝瓜的方剂
- 鲢鱼小米粥
liányúxiǎomǐzhōu处方:活鲢鱼1条丝瓜仁10克小米100克制法:先煮小米,待水沸开时,...
- 黄米丸
拼音:huángmǐwán处方:干丝瓜1棒,巴豆肉14粒,陈仓米如丝瓜之多少。制法:丝瓜去皮剪碎,和...
- 静宁散
sǎn处方:轻粉3分,五倍子1钱(炒),古石灰、丝瓜根4钱,冰片1分,姜蚕(炒)1钱。制法:上药研末...
- 糯米丸
òmǐwán《眼科阐微》卷三:方名:糯米丸组成:丝瓜叶、糯米粉。主治:雀目。用法用量:丝瓜叶煮烂,糯...
- 丝瓜散
拼音:sīguāsǎn《普济方》卷三十八:丝瓜散:处方:干丝瓜1个(连皮,烧作灰存性)制法:上药为末...
- 更多用到中药丝瓜的方剂
用到中药丝瓜的中成药
- 生乳灵
:穿山甲30kg,沙参10kg,天花粉50kg,丝瓜络50kg,白马悬蹄60kg,鹿角10kg。功效...
- 生乳片
g山药3g白芷3g路路通5g冬瓜子8g关木通5g丝瓜络4g漏芦3g制法:以上十二味,猪鞭用乙醚脱脂1...
- 滑膜炎颗粒
98处方:夏枯草女贞子功劳叶黄芪防己薏苡仁土茯苓丝瓜络泽兰丹参当归川牛膝希莶草性状:本品为棕色的颗粒...
- 暑热感冒冲剂
-95处方:连翘竹叶北沙参竹茹荷叶生石膏知母佩兰丝瓜络香薷菊花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深棕色的颗粒;味甜...
- 通络生乳糖浆
3979-98处方:天花粉100g马悬蹄120g丝瓜络100g穿山甲(醋制)60g北沙参20g鹿角2...
- 更多用到中药丝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丝瓜
-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丝瓜
,在右右睡。(刘松石《保寿堂方》)。腰痛不止∶天罗布瓜子仁炒焦,擂酒热服,以渣炒热敷之。(熊氏《补遗...
- 《归砚录》:卷四
槐蕊、知、柏、芩、栀、白薇、花粉、茅根、茹、斛、丝瓜络等药,久服果渐愈。里中张君雪沂令正,三十七岁。...
- 《王氏医案绎注》:卷六
。以承气汤下之霍然。(病在气分热实。黑栀皮三钱。丝瓜络三钱。冬瓜皮三钱。川贝母杵四钱。生冬瓜子四钱。...
- 《王氏医案绎注》:卷五
砂两许竹沥碗许。佐以竹叶竹黄竹茹知母花粉元参旋复丝瓜络苇茎银花鳖甲。调下紫雪丹。次日渠母云。王君明视...
- 《王氏医案绎注》:卷一
钱先煎。酒炒知母一钱五分。川桂枝四分。去草米。加丝瓜络三钱。晚蚕砂三钱。苦杏泥一钱。陈香薷五分。桂枝...
- 更多古籍中的丝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