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丸

目录

1 拼音

sān shén wán

2 概述

三神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

3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之三神丸

3.1 处方

炒蒺藜、海桐皮、草乌(盐炒熟,去盐不用)各一两[1]

蒺藜子(炒)海桐皮(铰)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30克

3.2 制法

为细末,打糊为丸,绿豆大[1]

3.3 用法用量

每服十至十五丸,温酒或盐汤送下[1]

3.4 功能主治

治癣疾[1]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4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三神丸

4.1 处方

橘红二两、延胡索(醋煮)、当归(酒浸炒)各一两[1]

4.2 制法

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1]

4.3 用法用量

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空腹艾汤或米饮送下[1]

4.4 功能主治

治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经行涩少,或月经不调以致疼痛[1]

5 《外科精义》卷下方之三神丸

5.1 处方

枳壳、煅皂角、炒五倍子各等分[1]

枳壳(炒,去瓤)皂角(烧存性)五倍子各等分

5.2 制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1]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用法用量

温水送下[1]

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5.4 功能主治

治饱食久坐而成痔者[1]

治痔疾。

5.5 摘录

《外科精义》卷下

6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方之三神丸

6.1 方名

三神丸

6.2 组成

五味子、补骨脂、肉果。

6.3 功效

温补肾阳,收涩止痢。

6.4 主治

痢久伤肾阴,下焦坎阳亦衰,八脉不固,肠腻自滑而下,纳谷运迟。

6.5 附注

本方改为汤剂,名“三神汤”(见,《镐京直指》)。

7 《济生》卷六方之三神丸

7.1 方名

三神丸

7.2 组成

橘红2两,延胡索(去皮,醋煮)1两,当归(去芦,酒浸,醋略炒)1两。

7.3 主治

妇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经行涩少;或经事不调,以致疼痛。

7.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心艾汤送下,米饮亦得。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6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心肝血滞,不能输化于经隧,故经行涩少,牵引作痛。橘红调肝以化滞气,当归养血以荣心,延胡活血止痛以调经脉。酒煮为糊以丸之,艾汤以温之,米饮以下之,无不血调经荣,则心肝二气和平,可无牵引作痛之患,何有经水涩少之虞。

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方之三神丸

8.1 方名

三神丸

8.2 组成

斑蝥1分,石决明1枚,麝香(研)1分。

8.3 主治

瘰疬。

8.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临卧煎生姜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药先将前2味为末,和粥面少许,捣成剂,入麝香再捣研为丸,如绿豆大。

9 《证类本草》卷十引《修真秘诀》方之三神丸

9.1 方名

三神丸

9.2 别名

三神丹

9.3 组成

草乌头3两(1两生,1两熟,炒1两)。

9.4 主治

虚寒泻痢。泻痢,清浊不分,泄泻注下,或赤或白,脐腹疼痛,里急后重。肠胃虚冷,泄泻不止;变成白利。

9.5 用法用量

空心每服5丸,泻,用井花水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汤送下。

9.6 制备方法

烧存性,研为末,以醋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9.7 用药禁忌

忌鱼腥、生冷。

9.8 附注

三神丹(《卫生总微》卷十一)。

10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三神丸

10.1 方名

三神丸

10.2 组成

附子半两(烧令半黑),芫花1两(醋拌炒令黄),皂荚1两(不蛀者,去皮子,炙焦黄)。

10.3 主治

伤寒表里不解。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服药后,或吐或泻,若得一般,当便为效。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豆豉心,用汤浸1宿,至来旦,研绞,取细稀者,用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