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脓耳、聤耳、耳疳、缠耳、耳底子、耳痈、耳湿、耳中生毒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

问答

中医的脓耳、聤耳、耳疳、缠耳、耳底子、耳痈、耳湿、耳中生毒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
答:

中医的脓耳又称聤耳、耳疳、缠耳、耳底子、耳痈、耳湿、耳中生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2][3]。又称聤耳[3]、耳疳[1]、缠耳[4]、耳底子[1]、耳痈[1]、耳湿[1]、耳中生毒[1],为五般聤耳之一[2]。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5][4][6]。有急慢、虚实之分[1]。脓耳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患者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检查见耳膜穿孔,脓液由穿孔处流出,或由穿孔处见耳膜后有脓液,诊断一般不困难[1]。但有时脓量不多,耳膜穿孔较小或在边缘部位而不容易发现,要注意仔细地检查,以免漏诊、误诊[1]

脓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1]

证治详见脓耳条。

知识点

用户喜欢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