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最慢的医生王丕琳

新闻动态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她被称为“看病最慢的医生”,病人都说“等多久都值”。她潜心研究医疗服务的艺术,倡导朋友式医患关系,用一颗仁心温暖了无数患者。她所在的科室连续7年做到“医疗服务零投诉”,被评为医院优质护理“星级病房”。她,就是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主任王丕琳。

坚守原则的大夫

乳腺科是天坛医院最小的科室,只有4名医生,但它的名气却并不比神经外科小。王丕琳每周看两个上午的门诊,其他时间几乎都在手术室和病房。去年,她共做了560台手术。

按照规定,每次门诊她只挂20个号,但由于病人太多,她总要加到40多个号。然而,无论有多少病人,她给每个病人的时间都是5—10分钟。因此,她被称为“看病最慢的医生”。

刚开始,有的病人因为等候时间太长,常常抱怨,甚至说她“没本事”。但是,当他们亲自体验了王丕琳的看病过程,就再也不抱怨了,反而说“等多久都值”。为此,王丕琳每次门诊都要到下午一两点钟,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又上了手术台。

王丕琳看病有个原则,不摸病人不开单。很多乳腺病人一进诊室,就要求做CT检查。而她总是先摸病人,再决定是否做检查。对于不需要做检查的病人,她就告诉患者:“你根本不需要做检查。滥做射线检查,反而容易致癌,省下钱去旅游多好啊。”

不该做的检查坚决不做,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这是王丕琳坚守的底线。有的病人说:“我不怕花钱,你给我用最贵的药吧。”王丕琳解释说:“最贵的药未必是最好的,最合适你的药才是最好的。我知道你有钱,但谁挣钱也不容易,不能浪费啊。”

王丕琳还有一个原则,不收患者的“红包”。手术前,很多患者总是习惯地给她塞“红包”,说是“表示感谢”。王丕琳就告诉患者:“我还没为你服务呢,你感谢我什么呢?你这是对我不信任。我做人是有原则的,你别让我为难。我们是一生一世的朋友,朋友相处还需要钱吗?”听了她的话,患者就不再坚持了。

医患沟通的艺术

乳房是女性的第二张脸。乳腺疾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痛苦外,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王丕琳创造了全程心理干预的治疗模式。

王丕琳制定了医患沟通的细则:入院当天给予支持治疗;确诊后沟通制定治疗计划;手术前进行放松训练;术后安慰鼓励;换药过程中营造轻松气氛;化疗前进行脱发心理预处理;出院时对患者的饮食、生活锻炼及佩戴义乳等进行指导等。

对于女人来说,患上乳腺癌,犹如突遭刀霜剑雨,陡然间会掳去女性的许多美丽,这会让无数患者陡增恐惧、茫然、无助、自卑和耻辱,许多人躲避着,甚至选择放弃。

面对如上特点的患者,王丕琳和她的团队把医患关系改为医友关系,改叫患者名字为“咱们、病友、咱家”,变单纯施治为“爱伤治疗”,还有严守病人隐私,换药、体检不能有他人在场……

爱心关怀与优质服务紧密结合,成为“医友式”的核心。面对病友都会遇到病情危重、心境恶劣、经费拮据三重困境,王丕琳采用一条绿色通道,这是一条温馨协力、富于支持、通达宽阔的绿色通道。

王丕琳可以不用药或少用药却会用心跟病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一次次帮助姐妹渡过“苦海”……

对于乳腺癌患者,医生如何告知病情是一门艺术。王丕琳运用心理学中的脱敏治疗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当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好。王丕琳总是先告诉患者:“你长了一个东西,但究竟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先做个穿刺,才能知道究竟好不好。”等到穿刺结果出来后,证实是乳腺癌,王丕琳就会特别慎重。她让患者把家人都叫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和医生护士一起谈病情。她先把检查单交给患者,让她自己看结论,等患者有了心理缓冲后,她再郑重地陈述病情。在医护人员和亲人的陪伴下,患者往往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也不会有过激情绪。然后,她再拿出治疗方案,和患者及家属商量。

王丕琳特别善于安抚患者。有一次,她进行夜查房时,一位乳腺癌患者拉住她的手不停地哭,原来明天要化疗了,她害怕脱发、恶心、呕吐。王丕琳和患者沟通之后,告诉护士明天等她来了再输液,但不要告诉患者是化疗药。第二天一早,王丕琳来到病房,坐在床边和患者聊起家常。乘她们聊得开心之际,护士悄悄把化疗药输上了。半个小时后,输液结束。王丕琳说:“你的化疗药已经输完了,我也要上手术了,有感觉吗?”患者吃惊地说:“太好了,一点感觉也没有啊。”

一生一世的朋友

在乳腺癌患者中,很多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为此,王丕琳总是想方设法降低费用,尽量不让患者放弃治疗。

一些医药代表来推销药品。她问:“这个药有什么特点?”对方回答:“价格贵,提成高。”她立刻就摇头。对方不解地问:“你难道喜欢便宜的?”她说:“当然了。患者都是我的朋友,朋友来了,肯定不能用最贵的。”

2008年10月,来自内蒙古的曾女士因患乳腺癌住进医院。她家庭贫困,身上只带了几千元钱。丈夫悄悄告诉护士,他们不想治了,次日就出院了。回到家乡后,曾女士给王丕琳打来电话,希望她救救自己。为此,王丕琳亲自给曾女士的丈夫打电话,说:“你们是一家人,不治病最受损失的是你,将来儿子也会恨你,你忍心吗?快过来,我们一起想办法。”于是,丈夫借了1万元,又带着曾女士重返病房。王丕琳精打细算,处处给她省钱。同时,她还向中国防治乳腺癌基金会递交了救助申请,获得了1.3万元善款。最终,曾女士完成了6期化疗,总费用不到3万元。如今,这个三口之家生活得很幸福。最近,在曾女士来京复查时,她的丈夫给王丕琳带了一袋山核桃,并惭愧地说:“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逃避了,是您救了我们全家!”

王丕琳的真情赢得了无数患者和家属的感激。打开她的书柜,那一件件病友赠送的实物,无声地道出了浓浓的医患情:河北张大娘亲手缝制的绣花鞋垫;莉莉编织的五彩平安结;朱大姐亲手制作的绢花……“这些都鞭策着我要更用心去呵护乳腺癌姐妹。”王丕琳说。

王丕琳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乳腺癌病人有三怕:怕死,怕复发,怕到医院。

于是,她在科室内制定了医患沟通细则:入院当天给予鼓励支持;确诊后共同制定治疗计划;手术前进行放松训练;术后安慰鼓励;换药过程中营造轻松气氛;化疗前进行脱发心理预处理;出院对患者饮食、生活、锻炼及佩戴义乳等进行指导等。

在王丕琳看来,乳腺癌患者最大的心理问题跟该病的特点分不开,病人可以活得很长,这样一来,对于复发的担心就会无休止地伴随着病人,小火慢烤似的煎熬着。“不让患者担心复发,就得帮助她们战胜对乳腺癌的恐惧。”

对于恐惧不能自拔的病人,王丕琳认为,最好办法就是举出比她严重的病人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担忧没有必要。2006年,王丕琳在天坛医院创办了“汝康沙龙”,为病友们营造了团体抗癌的氛围。病友可以互相心理支撑,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通过心理康复知识讲座,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医患互动讨论,优秀病友抗癌经验交流分享,病友才艺展示,更多的病友在姐妹般的沟通、互动、分享中消除了孤独情绪,并获得来自其他病友的情感支持。“这可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王丕琳说。

这个以身心康复为目标的团体,目前已拥有会员八百余人。作为沙龙的负责人,王丕琳自己动手写剧本,在每年举办多次活动中,她创作的《成立庆典》、《拥抱春天》、《多彩人生》等多部生活情景剧,支持和鼓励着乳癌姐妹们快乐地走在抗癌路上。

(综合《人民日报》(2011年02月01日  06 版)“看病最慢的医生——记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主任王丕琳”与新华网“王丕琳:携手乳癌姐妹们快乐地走在抗癌路上” )

知识点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