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算命、预测的黑历史——中医学与易经的千年纠缠情仇

专栏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国新冠肺炎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国人欢欣雀跃。在新冠肺炎肆虐之时,人们忧心忡忡,迫切想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中西医都出来推测疫情可能结束的时间。西医代表钟南山根据流行病学规律和政府控制病情的力度给出了疫情结束的时间。有些中医也根据中医中五运六气的理论给出了自己的预测答案。

钟南山的预测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但中医的五运六气是个什么鬼?

军哥要是一谈五运六气,就得从古到今罗列很多资料了,怕是军哥把自己整糊涂了,绝大多数看我这篇文的人也搞不明白。但是军哥说,中医中五运六气的记载来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这个理论了有了不少发挥和应用,有不少成果,具体是真是假,军哥不好多说。但是军哥可以从五运六气的上一层理论《易经》来说说,咱们不说细节,只是从历史发展脉络来予以评说。

崇古,迷信圣人,认为某种理论出道既是巅峰,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宗教中。比如基督与圣经,佛祖与佛经,穆罕默德与伊斯兰的经书等。医学方面,军哥是认为尊古,即尊重古人发现的现象,尊重古人在当时条件下解释现象的理论,但不能迷信古人一定是对的,认为今不如古。其实军哥一直认为,咱们的下一代看问题很多想法是高于我们的,因为他们占有的资料足够多。

若是认为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已是中医巅峰,无可修改,言必《内经》如何如何,不管你是谁,军哥只能呵呵!
军哥坚信,现在一个学术水平稍微不错的中医师放到汉唐魏晋,绝对会是当时的名医,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痕迹的。

现在很多人一直认为医易同源,是《易经》指导了中医的发展,学中医必须懂天文地理,深谙易经之巧妙,军哥是不太以为然的。

1.jpg

若说场面话,军哥会说说中国医药学和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都是我华夏先民以独特视角和整体思维模式观察自身和自然后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

易学象数模型是古人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中通人事逐步探索出来的, 是对天地人(三才) 运动规律的一种形象、模糊的图示, 它是建立在以天道推及人 道、天道规律即是人道规律(天人合一) 的认识基础 上的, 它关注的是天道的动态功能。

这个模型对天地包括人的运动大规律是基本适合的, 它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下盛衰消长、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但如果认为这个模型就是万能的, 就可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 只要研究象数模型就可以推测甚至替代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模型, 则步入了一个危险的误区 。

易学象数模型是一个先验的、不能变更(“不 易”) 的模型, 它好比一个一开始就设计得过于完美的大框子, 后来的东西只能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去填 补这个大框子。以这个模型去限定活生生的、变化莫测的人体生命, 无异于缘木求鱼。

2.jpg

若我们能够穿越到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应该能够发现,无论咱们的中国医学(这时候还不能称之为中医)、埃及医学等,“药食同源”是必然的,这时候应该出现的是所谓的药的经验总结,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系统理论。这个时候,出于破解一些不明白现象的需要,巫术出现了。

别看是巫术,但在当时来说,也算是最先进的科学了。我们现在流传的端午喝雄黄酒、挂艾草等其实都隐约带有古时巫术的痕迹。但是医学的进步又依赖于对种种超自然的神秘巫术的破除,这个就是医学发展的辩证法。巫术行为最后被长期积累的经验否定,这种科学发展中的证伪,正好使巫术自身衰落下去,神性的超自然的原因变得次要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则在此背景下崛起。

马王堆出土的古代医书中,其内容远比《内经》更为古朴和原始,体系也不同;尤其《五十二病方》则折射着巫医时代的光彩。

3.jpg

相对来说,《易经》出现的时代也应该很早,至少在孔子修改易经时已经比较成熟,加上当时出现的阴阳五行理论,算是那个时代对科学认识的最先进理论了。中医的理论相对成型应该是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出现后,他在这之前的发展中,肯定是吸收了《易经》中的很多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变化。医学与易学虽然均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间却没有传承关系,反倒是互相吸收,互相影响。

军哥说话一般比较讲究证据。

如《易纬》是汉代流行的一部解释《易经》的著作,融道家、易学、数术于一体,运用太易、太极、太始、太素等哲学概念,通过卦气的征验,阐述天象与人事的相应关系。其中一些内容,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医学是有一定影响的:

(1)其行文风格与格式和《素问》七篇大论相似,或许对五运六气学说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未当至而至”与“当至不至”的异常气候,能导致瘟疫的流行。

《内经》则首次将《周易》里的三阴三阳理论移植于医学,而张仲景将它发展为名、形、用、象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

毕竟《周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全书几乎不言卜筮、祈祷,对巫术的思想基础鬼神观念坚决否定、排斥。表明巫、医已有了本质的区别。秦越人“六不治”的原则之一就是“信巫不信医”。

中按现在的语言说,医学对疾病的诊断、防治和预后判断,是以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客观规律为根据的,其理、法、方、药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根据易经推导出来的结论。

毕竟自《易经》产生之后,直到隋唐之前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内,其对医学影响论述很少。

只有到了孙思邈的唐朝,他才明确说,只有懂周易才是大医。但是军哥对他这句话是这么理解的,中医需要博学,需要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辩证的看待病情及其发展。在当时,具有系统辩证思想的只有易经。孙思邈让从医者学好易经,锻炼的是思维,就像我们现在用马克思辩证法的理念理解对待很多问题一样,不是死背的条文。

4.jpg

宋朝之前,医学者其实地位很低的,从医者多数是隐士,道士和少数儒者或者江湖游医。士农工商四类人中,根本排不上边,其身份基本上是医卜者,多数和骗子差不多,非常非常边缘化,从业者并不多。

只有到了宋朝,由于皇帝对文人比较重视,终宋朝一朝,很少因言诛杀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地位很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宋朝皇帝亲自写给读书人,鼓励人们读书,入朝廷,做文官。

并且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对医学高度重视,不仅亲自学医,还将选拔医官纳入选拔官吏的体系,如代称医生的“郎中”大夫”等词语就在这一时期产生。由于国家政府的鼓励,中医学在宋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著名的著作都出自这个时代,很多后世的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等都出自宋朝。

相应的,这时候大多数医者被划到“士”之行列,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学医、知医的风潮,甚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成了很多文人学士的精神支柱。

宋朝科举非常难考,名额不多。一旦考上,就是鲤鱼跃龙门。要钱有钱,要势得势。只要能考上进士,管你多大年龄,有的是名门大族抢着把闺女嫁给你。

大量失意的官吏、落第的儒生,受儒、道思想影响特别大,一旦再无望于仕途和科举后,很多人就会走上弃官从医、弃文就医的道路,这些儒生基本上非常熟悉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自然而然的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儒道内容来诠释医学生理现象,并且写书流传。

军哥对药物成分,药理研究的比较多,非常喜欢并且熟练用成分、药理来理解中医的药性、功效、处方,这个和古代文人用易经解释中医差不多的道理。

随后的金元时代掀起了易医结合的小高潮,如刘完素,李东桓等都做了不少推动。

后来到了明清,易医理论更加深入、系统,代表性易医众多。如明代的张景岳明确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他特别推崇医易结合,被认为是医易同源说的确切学术起点;同时在明清时也达到了以易医互参的顶峰。

究其原因,是当时的文化与统治者的禁锢,不许奇巧淫技,不许格物致知,只好空谈,终于使明清时候的《周易》成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的百科全书般的存在。(一旦这么说,军哥就会摇头不赞成的)。

上至统治阶级,中到士大夫、理学家,下及平民百姓,都能从这本书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相应的文化要素,或是治国平天下大道,或是存天理,或是明哲保身,发财致富等等,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崇尚易学的氛围。

例如在清代经学家江永看来,《易》之图、书、卦、画乃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他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高下、气血流注、五运六气之变迁、人体经脉皆可援引河图、洛书、卦象来解说,并给予了详细阐释。

这个现象到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才有很多改变。

其实军哥特理解古人,也非常佩服“援易入医”的这些古人,他们在自然科学知识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大胆假说,努力寻找其中的规律,特别是从汉朝起始,中医慢慢脱离了解剖的实证,“用易释医”真的是没办法的办法。

有些医学家甚至为了让中医理论符合易经的规律,还硬生生的不惜违背解剖规律,最典型的就是左肝右肺学说。或者为了符合周易的六爻演变,就把五十二病方中的十一脉变改为十二脉(这个好多次某人提问,拿着这个考是不是懂中医,问为什么十一脉变为十二脉,在这军哥作答了)。甚至五运六气的中五运除了金木水火土,又增加了个火,成了金木水火土火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相对照。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历史上诸医家将《周易》的易理卦象、象思维、易思维等理论运用到中医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之中,对中医的天人相应、阴阳、气化、脏象、命门等学说阐发,医学流派发展及中医思维创新均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学的发展,也使非常了不起得!

但是军哥认为这相当有局限性。毕竟那时候古人没有现代人这么多的生理病理解剖知识。多数的“以易释医”的具体结论实际上是硬生生的把一门医学科学变成了一门文化艺术,大大改变了中医学的门槛,使中医学有意无意地向玄学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一直说中医是个开放的体系,军哥就觉得应该与时俱进,革新不合时宜的东西。

军哥对当代一些医易研究者也有意见。一些人以为医易研究可以涵盖或替代中医理论甚至临床研究, 以为医易象数模型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 如人的五脏模式等同于河洛后天八卦模型, 只要研究后者就可以推知前者, 甚至认为对后者的研究超过前者。甚至一些人十分热衷于探讨 64 种遗传密码与 64 卦的对应 、四种碱基与四象的比附、DNA 螺旋结 构与阴阳鱼太极图的对比等。

军哥相当程度上的不太赞同这种研究,觉得简直是生拉硬扯。

军哥总觉着这种研究没有区分开象数模型与人体模型、象数规律与人体生命规律的差异, 而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比附上,这样做的结果除了不断证实“象数”模型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越来越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并导致医学、生物学研究目的的异化之外, 没有什么太多的科学价值 。

客观的说中医“运气学说”与“子午流注”是从“时空”角度出发(尤其重时”) 考察人体, 是整体动态思维的具体体现, 它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 要人们关注辨“时”论治 、辨“空”论治, 这种思维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有很强的的前瞻性。至少比现代西方医学提出的时间医学早的多,系统总结的多。结论我们先甭管对不对,至少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以及从有到优的部分问题。

但是“天干”、“地支”就能精确地反映“时空” ? 易学象数(主要是“数”) 规定的运算公式就能推导出“时空”与人体生命规 律 ?

军哥也看了很多五运六气预测的论文,不靠谱的多。

另外如仅仅根据病人的生辰八字或者诊病时间 (以干支象数表述),或者给药物起卦, 然后判断这种药物的性味功用, 或者以上数据转化成易经象数综合起卦,然后给病人开药处方或者将人体部位、病症配上卦数 然后进“象数配方”,来给患者诊疗。军哥是持相当相当的保留态度的,并估计也会有很多冷静地中医大夫反对之。

军哥一直是认为中医学肯定借用了易学的一些思维方法和概念来推动自己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易学的很多认识规律和细节就普适于中医学。

现在有人想在这方面努力去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并且也走的很深,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军哥表示非常尊重这些人的努力、爱好和选择,也希望能找到适用的范围。

实际上医易研究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发展的宏观“战略”上, 而不要过多地去研究诸如“象数”的临床应用这样微观的“战术”问题。而要在“战略”上提供理论指导, 多下研究中医理论模式的形成、发展与转型,升华的问题。

军哥还是觉得中医的对象是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在实践中应该更加尊重解剖、生理、病理规律,并且充分用中医方法理解他,推动他的进步,不能抱残守缺,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对中医的诟病,让中医重现生机。

军哥就是一个混迹在中医药界的小人物,不懂什么“道”的大道理,更愿意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做点“术”的工作,高重现率的解决身边人的疾患问题。军哥非常反对的是打着易医的名医,读了一点点《周易》,有意无意骗人的家伙。

比如庄玉兰在《从阴阳五行辩证看易医养生》一文中归纳出常见所谓易医养生法8类:

第一类为精神寄托疗法。

有崇圣法、符咒法、参拜法、皈依法,以敬仰、崇拜、信任的心态,树立信念,战胜疾病。

第二类为运程推算疗法。

有八卦法、择日法、变相法、禄命法,对疾病预测推算,趋吉避灾。

第三类为生活起居疗法。

有风水法、阴阳法、禁闭法,从居住环境寻找病因。

第四类为怡情养心疗法。

有歌咏法、观画法、学字法、种花法、鱼鸟法、读书法、自然法,通过调节心情,修身养性,愉

悦身心,恢复身体,提高机体活力。

第五类为治疗干预疗法。

有古药法、按摩法、放血法、气功法,用治疗手法介入,达到治愈目的。

第六类为饮食调养疗法。

有吃斋法、绝食法、暴饮法,通过饮食调养,收到疗效。

第七类为心理暗示疗法。

有测字法、责罚法、佩戴法、纹身法、摄形法、度化法,以心理引导、暗示方法,既治疗肉体疾病,也治疗心灵疾患。

第八类为生活态度疗法。

有放纵法、收敛法、交友法、谈心法等

军哥说,莫轻信。尊重生理规律的养生最好!

(声明:本文写作参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届中医文献专业博士生王勇的博士论文《明清时期“援易入医”之探微》、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及弟子或同事的文章或资料等等,有所选择,声明感谢。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识点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