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减压术

目录

1 拼音

jīng pí chuān cì zhuī jiān pán nèi jiǎn yā shù

2 英文参考

percutaneous disc decompression

3 手术名称

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减压术

4 分类

骨科/脊柱外科手术/下腰痛的手术治疗

5 ICD编码

80.5110

6 概述

由于椎间盘内压力高而导致的腰腿痛,可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减压术进行治疗。因椎间盘内减压术可去除部分髓核组织,减少椎间盘内的容积,达到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因此可缓解该类病人的症状。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减压术总的成功率是70%~90%。

椎间盘内减压术的方法很多,包括经皮穿刺木瓜酶融核术、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和抽吸术、经皮穿刺激光内减压术和经皮穿刺髓核成形术。它们的操作程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去除髓核的方式。近年来,以经皮穿刺激光内减压术和经皮穿刺髓核成形术最为常用,下面以经皮穿刺髓核成形术(nucloueplasty)为例,介绍椎间盘内减压术的相关内容。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6.10.1-1~3.26.10.1-3)。

7 适应症

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减压术适用于:

1.椎间盘内紊乱和早期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2.包容性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3.椎间盘造影能诱发出和平时相同的腰腿痛症状者。

8 禁忌症

1.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者。

2.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者。

3.伴有神经麻痹(肌力减弱等)。

4.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症状者。

5.椎管内有注射史者。

6.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伴有腰椎不稳者。

7.椎体、椎间隙或椎管内合并感染者。

9 术前准备

1.做碘过敏试验,选择用于椎管造影的造影剂作为椎间盘的造影剂。

2.向病人说明做椎间盘造影时的感觉,疼痛是否和发病时相同(部位和性质)。

10 麻醉和体位

采用局部麻醉,病人俯卧于拱形体位架上,避免胸腹受压,并使手术间隙的椎板间孔拉开,以便手术操作。

11 手术步骤

1.先行椎间盘造影术(discogrophy)。采用17G穿刺针,选择有症状侧的脊柱正中线旁开8~10cm,与正中线矢状平面呈45°~55°,进针方向与椎间隙平行位于椎间盘中央的平行线上,向椎间孔方向进针,通过椎间盘的后外侧角进入椎间盘。

2.穿刺针应到达椎间盘髓核内,正位要超过椎弓根内缘连线,在棘突连线上;侧位应接近椎间盘中部。

3.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的扩散情况,是否漏到椎间盘以外的范围,主要是能否诱发出和平时相同的腰腿痛症状,如能诱发出和平时相同的腰腿痛症状,而且造影剂未漏到椎间盘以外的范围,即可选择椎间盘内减压术进行治疗。

4.在透视下则将穿刺针尖退到正位上位于椎弓根内侧缘连线上,侧位上位于椎体后缘的前方1/3至1/4的位置。

5.将等离子刀头插入穿刺套管针,刀头应超出套管针尖端1cm左右,在刀头的尾侧与套管针尾端处做标记为治疗时的最近点;然后将等离子刀头插到最深处,透视下确定未超出椎间盘的范围,再在刀头的尾侧与套管针尾端处做标记为治疗时的最远点(将弹簧卡移至此,确保治疗时刀头穿至椎间盘外)。

6.用电缆刀头与主机相连,功率调至2档。

7.将刀头每转动60°从最近点到最远点插入抽拉1次(插入时脚踏消融键,抽拉时脚踏皱缩键,插入和抽拉两者的时间均应>4s),共6次。拔出刀头和穿刺针治疗完毕。

8.如采用经皮穿刺激光内减压术时,将光导纤维插入穿刺套管针,透视下确定光导纤维的头部位于椎间盘的中部,按仪器的要求调节好功率和时间进行治疗。

12 术中注意要点

1.穿刺针的方向与椎间隙平行,穿刺成功后穿刺针在侧位像上应位于椎间盘中央。

2.穿刺时一旦病人有下肢神经支配的自主区痛麻(说明接触到神经根),应立即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位置。

3.治疗时,射频刀头或激光纤维头应确保在髓核内,以免热传导损伤神经根。

4.采用经皮穿刺激光内减压术时一定要调节好功率和时间,以免去除过多的组织而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和并发症。

13 术后处理

近2周内尽量卧床休息,可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止痛。一般无需应用抗生素。

14 并发症

1.腰部肌肉痉挛和疼痛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手术后均可出现。以经皮穿刺髓核抽吸术和经皮穿刺激光内减压术多见,一般4~6周后可缓解。

2.神经根损伤  穿刺时针尖或套管伤及神经根或治疗时(采用激光内减压术和髓核成形术时)热通过穿刺针传导致神经根损伤。

3.终板炎  系操作过程中损伤软骨板所致。以经皮穿刺髓核抽吸术和经皮穿刺激光内减压术多见。

4.椎间盘炎  因椎间盘内残留坏死组织导致的无菌性炎症所致。

5.椎间隙感染  无菌操作不当导致,严重者可导致椎体的骨髓炎。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