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

目录

1 拼音

dǎn zhī

2 英文参考

bi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医·胆汁

胆汁是胆囊所贮藏的精汁,受肝之余气而成,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1] 。

4 西医·胆汁

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汁。生成后由肝管排出,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在非消化期间,胆汁由肝管流入胆囊而贮存,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经总胆管而流至十二指肠。胆汁为一种较浓的、具苦味的有色(颜色取决于胆色素的多少)汁液,正常人24小时内分泌量为300~700毫升。从肝脏初期分泌的胆汁称肝胆汁,呈金黄色或黄褐色,固体物含量较少,比重接近1.009,弱碱性(pH7.4)。胆汁成分复杂,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盐等。肝胆汁进入胆囊后,其中水、盐和其他一些成分不断被胆囊吸收,从而使胆汁浓缩,成胆囊胆汁,比重约1.032左右,并由于碳酸氢盐重新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胆囊胆汁虽被浓缩,但仍与血液保持等渗,因为氯离子和碳酸氢离子相应减少。胆汁成分非常复杂(表),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浆中的所有无机物。胆囊胆汁和肝胆汁的成分也有很大差别,除氯离子和碳酸氢离子外,胆囊胆汁中的电解质浓度显著高于肝胆汁,胆酸、脂类和胆固醇也高于肝胆汁。肝胆汁中也含有280~410毫克/100毫升蛋白质,主要为血浆蛋白及少量粘蛋白。它和胰液、肠液一起对小肠内的食糜进行化学性消化。

4.1 胆汁组成

胆盐 胆酸的牛磺酸结合物,在胆汁和肠内容物的pH6.0~7.7下为负离子,常以盐的形式存在。形成甘氨胆酸钠,牛磺胆酸钠。人体每天约有20~30克胆盐由肝分泌出来,而随粪便排出仅0.5~0.7克。95%以上胆盐在小肠吸收。3~4%进入结肠被细菌分解。

胆红素 (bilirubinin)为人和动物胆汁的主要色素。氧化成胆绿素,如鸟粪中即此。使肝胆汁呈金黄色,无消化机能。为网状内皮系统分解血红蛋白卟啉的产物,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分泌到胆汁中。

胆固醇 人肝胆汁中含0.6~0.7克/升的非酯化胆固醇,1~5克/升卵磷脂和3克/升的中性脂肪。胆固醇由乙酰辅酶A合成,其生物合成部位在肝和肠,在细胞的微粒体中合成。人每天合成胆固醇约1~1.3克,其中0.4~0.6克在肝内转变成胆汁酸。

磷脂 在肝细胞中合成,部位尚不清楚。人每天约有300~600毫克磷脂分泌入胆汁。

胆汁的作用 主要是胆盐和胆酸作用。能激活胰脂肪酶,使分解脂肪的速度增加。胆盐、胆固醇、卵磷酯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为微粒,从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分解。胆酸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使脂肪酸的吸收增加;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当胆汁缺乏时,脂肪的分解和吸收发生障碍,造成“脂肪泻”。

胆酸 在肝内由胆固醇合成。正常人胆汁中为一级胆酸和二级胆酸结合的混合物。在人胆汁内总浓度介于10~20毫克/升。

4.2 胆汁的作用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一种利胆剂。胆汁对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重要意义。在十二指肠中胆汁可中和一部分胃酸。当胆道被阻塞,胆汁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时,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就会发生障碍,可引起脂肪痢。胆盐能抑制结肠对钠和水的吸收,如果小肠吸收胆盐发生障碍,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常引起水泻。胆汁能刺激肠管运动,故胆汁缺乏,会引起肠管运动减弱,使食物积滞在肠内。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