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胸膜肿瘤

目录

1 拼音

zhuǎn yí xìng xiōng mó zhǒng liú

2 概述

转移性胸膜肿瘤常引起渗出性恶性胸水,提示病人已有全身转移性疾病,预后极差。

3 病因

有三种3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恶性胸水,约占全部恶性胸水病例的75%;肺癌30%,乳腺癌25%,淋巴瘤20%。转移性卵巢癌占6%。肉瘤,特别是黑色素瘤占了3%。6%有恶性胸水的病人从未找到原发癌。

4 发病机理

转移性胸膜肿瘤引起恶性胸水有多种不同的机制(表1)。按Light的意见,肿瘤转移至胸膜,增加胸膜表面渗透性,使更多的蛋白渗入胸膜腔。但是恶性胸水病人的胸腔蛋白含量相等,故增加胸膜渗透性不是引起胸水的主要原因。

在大多数转移性胸膜肿瘤病人,胸腔积液的主要机制可能是降低从胸膜腔内清除蛋白的能力。从恶性胸水病人胸腔引出的淋巴液量较结核病、肺栓塞或充血性心衰病人少,其原因是由于肿瘤转移至壁层胸膜,堵塞其淋巴管,或是肿瘤累及纵隔淋巴结,减少流入壁层胸膜的淋巴流量。

一叶或主要支气管被肿瘤堵塞,则梗阻远端的肺组织变为不张,而其余肺组织过渡膨胀或同侧胸廓内陷,均可导致胸腔负压增高。如果支气管部分梗阻引起远端肺炎,则可形成类肺炎胸腔积液。

表1 恶性肿瘤引起胸水的机制

胸膜转移后增加胸膜渗透性

胸膜转移使胸膜淋巴管堵塞

累及纵隔淋巴结,减少胸膜淋巴引流

支气管梗阻,胸膜腔压力减小

梗阻后肺炎

胸导管破裂(乳 糜胸)

累及心包

低蛋白血症

肺栓塞

放疗后

胸导管被肿瘤堵塞也可引起乳 糜胸,大部分非创伤性乳 糜胸是继发于肿瘤侵犯胸导管,淋巴瘤极易引起乳糜胸。倘若肿瘤累及心包,使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静脉压升高,则有可能引起胸腔漏出液。恶性转移性胸膜肿瘤病人的胸水,也可能由于低蛋白血症、肺栓塞或放射治疗后造成。

在支气管肺癌病人,其胸膜转移是由于肺动脉内肿瘤栓子流入同侧脏层胸膜,而壁层胸膜转移是脏层胸膜转移的延伸。两侧胸膜如有转移,说明病人的肝脏已被累及,肿瘤栓子由肝转移灶再转移而来。

5 诊断

作为恶性胸水的诊断主要靠胸水的细胞学检查和胸膜穿刺活检。胸部CT也有助于诊断(图1)。

1.胸水细胞学检查 根据临床观察,胸水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恶性胸水的准确度为40%~87%。有许多因素可影响细胞学检查:①如果胸水不是由于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所致,而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例如充血性心衰、肺栓塞、肺炎或低蛋白血症,则胸水的细胞学检查不会是阳性。②原发肿瘤的性质决定胸水检查的结果,例如肺鳞状上皮细胞癌所引起的胸腔积液,通常由于支气管梗阻或淋巴管堵塞,胸水细胞学检查多为阴性;淋巴瘤病人的细胞学检查有75%阳性,而霍奇金病只有25%为阳性。胸水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腺癌较肉瘤高。③采送的标本愈多,阳性结果的百分率愈高。④如胸水的细胞块和胸水残渣都送作检查,则其阳性率较只用一种为高。⑤阳性诊断的百分比与实验室技术员的技巧有关。

图1 右肺上叶鳞癌切除术二年后,右上胸壁转移癌的CT片

胸水的细胞学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及对其作出病理分类。经验表明,如为腺癌,则其原发肿瘤位置一般难以发现,且不易与恶性胸膜间皮瘤鉴别。

2.胸膜穿刺活检 一般认为,胸水细胞学检查确定诊断较之胸膜穿刺活检更有效,但在某些病例,胸水细胞学检查阴性,而胸膜穿刺活检阳性。针刺胸膜活检确诊为胸膜恶性病变者约占40%~75%病例。在临床实践中,对怀疑为胸膜恶性病变者先作诊断性胸穿,如为渗出液,应先作细胞学检查,当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应为此病人作穿刺胸膜活检,同时再送一次胸水标本作细胞学检查。

3.其他诊断化验 近年来,建议在胸水中测定各种肿瘤标志以便作出恶性胸液的诊断,包括癌胚抗原、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糖类抗原IgG、组织多肽抗原、α-胎蛋白、α-酸化糖蛋白和β2-小球蛋白。一般认为,这些肿瘤标志平均含量,在恶性胸腔积液高于良性积液,但由于在两组标志之间常有交叠,故这些标志的任何一种含量的升高,均不能以此作为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依据。近年,用一组单克隆抗体对胸水细胞作免疫化学染色,对诊断恶性胸水很有希望,此方法有待开发。

分析胸水细胞内的染色体有时奏效。恶性细胞有更多的染色体和有标志的染色体,即结构畸形的染色体。染色体分析较之常规细胞学检查在诊断胸膜折血病、淋巴瘤和胸膜穿刺活检阴性,但仍高度怀疑恶性胸水时,胸水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可能有效。

4.胸膜活检 许多有渗出性胸水的病人,在作胸水细胞学检查,胸穿胸膜或其他化验检查均无诊断结果,在某些病人仍可能为恶性胸水。如胸水未引起症状,结核皮试阴性,胸水逐渐吸收,可建议观察3个月;如病人出现气短,症状日渐加重,体重减轻又有明显的癌瘤病史,应考虑开胸作胸膜活检。术中广泛用纱布摩擦胸膜表面,有效地作胸膜固定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