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的规范化研究

目录

1 拼音

zhèng de guī fàn huà yán jiū

2 英文参考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of zheng

3 注解

证的规范化研究是关于中医临床辨证或诊断标准的研究课题。由于历史和学术上的原因,中医学对证的归纳和界定具有不确定性,对证的识别往往受医生的学术渊源、临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1982年在广州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中医、西医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共同反复讨论,制定了心虚、脾虚、肺虚,肾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辨证参考标准。该标准把每种虚证列症状若干,或分主症次症,注明哪些症状为某证辨证必备,或是具备其中几项即可辨为某证。如心虚,主症为(1)心悸心慌,(2)失眠多梦,(3)胸闷,(4)脉结代细弱。上述各项只要具备两项(第一项必备),即可辨为心虚。又如阳虚,主证为(1)畏寒肢冷,(2)面目虚浮,(3)舌淡胖、苔润;次证为(1)夜尿频多,(2)便溏而尿清长,(3)脉沉微迟,上述各项只要具备主症两项(第一项必备)、次症一项即可辨为阳虚。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制定了血瘀证的诊断试行标准。

1984年在北京召开《中医证候规范》第一次编写会议和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证候规范是中医学术的一项基本建设,带有一定的法规性质,对于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乃至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提出证候的概念及命名原则,并产生了《证候规范》编写大纲与体例。

1990年6月在长沙市召开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化研讨会。与会者普遍认为病名与证候规范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设和提高临床水平都至为重要。对证候规范化的内容,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证侯分类规范,二是证候名称规范,三是证候标准规范。

关于证候规范化的方法,目前主要有文献整理方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数学方法,DME方法,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文献学方法目前仍是证候规范化的基本方法。云南省中医研究所课题组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课题组,运用文献整理方法已完成了3671个病名,525个证候规范化初稿,编写成了《中医疾病的整理研究》、《中医证的考察研究》、《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侯规范》等著述。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主要用于疾病辨证分型和证侯规范,通过对住院病人和部分门诊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预初的辨证标准获取病人一般情况和四诊各方面的群体资料,按症状程度、出现率和频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使规范化的辨证标准建立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数学方法主要用于建立证候的数学模型。除通过相关性调查建立逐步回归方程以外,还可以运用模糊数学原理,用约定的模糊截集,来规范随机的症状和体征,在应用时,就以约定的模糊模型作为理想模型。DME方法是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与卫生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与临床相结合,以实现设计一衡量一评估三者统一的研究方法。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