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三角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1]。《世医得效方》原名疝气灸[1]。《世医得效方》:“治疝气偏坠,量患人口角,两角为一折断,如此则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之下,两旁尽处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壮;若灸两边亦无害。”即以两口角间长度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顶角置脐心,底边呈水平,下两角是穴[1]。后《医宗金鉴》定名疝气穴[1]。《针灸集成》则定名脐旁穴,均作奇穴[1]。近代《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等又改称三角灸[1]。
3 出处
三角灸出自《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世医得效方》原名疝气灸。《医宗金鉴》定名疝气穴。《针灸集成》则定名脐旁穴。
《世医得效方》:“治疝气偏坠,量患人口角,两角为一折断,如此则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之下,两旁尽处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壮;若灸两边亦无害。”
4 三角灸穴的别名
疝气灸(《世医得效方》)
疝气穴(《医宗金鉴》)
脐旁穴(《针灸集成》)
5 疝气穴的定位
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2]。
三角灸穴位于腹中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底边,以脐中穴为顶点,作一底边水平的三角形,两下角是穴[3]。
三角灸(基于《中医大辞典》图标注)
6 疝气穴取穴方法
患者仰卧位,穴位于腹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顶尖位于脐中,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为此穴。
7 疝气穴穴位解剖
三角灸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
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2]。
7.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2]。
8 疝气穴的功效与作用
三角灸穴具有调理气机的功效。
9 三角灸穴主治病证
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3]。
10 灸法
11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
- ^ [2]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8.
古籍中的疝气穴
- 《刺灸心法要诀》:[卷八]灸疝气穴歌
右俱患,左右俱灸。艾炷如粟米大,灸四壮。灸疝气穴图\p06-d43a115.bmp《刺灸心...
- 《儒门事亲》:[卷二]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
疝,腹部中行。惟阴交一穴,言寒疝,任脉之所发也;关元一穴,言暴疝,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一...
- 《医碥》:[卷之四·杂症]疝
睾丸连小腹急痛,曰疝。或无形无声,或有形如瓜,有声如蛙。小腹、阴囊、睾丸皆肝经部分,盖肝经筋脉环阴...
-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疝
某七疝治法。最详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气疏泄而病缓矣。按法调理不愈。七味导引纳肾。益气升举脾阳。...
-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七疝门]诸疝
川楝散(出直指方)治外肾胀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气偏坠诸证。川楝子(不蛀者四十九个,先切七个,取肉...
- 更多古籍中的疝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