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穴

目录

1 拼音

shàn qì xué

2 概述

疝气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三角灸[1]。见《医宗金鉴》。

三角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1]。《世医得效方》原名疝气灸[1]。《世医得效方》:“治疝气偏坠,量患人口角,两角为一折断,如此则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之下,两旁尽处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壮;若灸两边亦无害。”即以两口角间长度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顶角置脐心,底边呈水平,下两角是穴[1]。后《医宗金鉴》定名疝气穴[1]。《针灸集成》则定名脐旁穴,均作奇穴[1]。近代《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等又改称三角灸[1]

3 出处

三角灸出自《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世医得效方》原名疝气灸。《医宗金鉴》定名疝气穴。《针灸集成》则定名脐旁穴。

《世医得效方》:“治疝气偏坠,量患人口角,两角为一折断,如此则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之下,两旁尽处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壮;若灸两边亦无害。”

4 三角灸穴的别名

疝气灸(《世医得效方》)

疝气穴(《医宗金鉴》)

脐旁穴(《针灸集成》)

5 疝气穴的定位

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2]

三角灸穴位于腹中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底边,以脐中穴为顶点,作一底边水平的三角形,两下角是穴[3]

三角灸(基于《中医大辞典》图标注)

6 疝气穴取穴方法

患者仰卧位,穴位于腹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顶尖位于脐中,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为此穴。

7 疝气穴穴位解剖

三角灸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

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3]

7.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3]

8 疝气穴的功效与作用

三角灸穴具有调理气机的功效。

9 三角灸穴主治病证

三角灸穴主治疝气、腹痛[3]

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3]

10 灸法

艾炷灸5~7壮[3]

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3]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
  2. ^ [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3.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