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刺伤

目录

1 拼音

hǎi kuí cì shāng

2 英文参考

sea anemone sting

3 海葵中毒

海葵又称海葵花。全世界约有千余种。其中有些种类具有毒性,常见的有毒种类有:绿海葵、纵条矶海葵、疣海葵、细指海葵等。其触手和棘细胞均有毒,璃细胞囊可分泌毒液,含海葵素(羟基四甲胺)、海葵毒(5-羟色胺)和催眠毒素。海葵素对狗的一次致死量为0.02g/kg,海葵毒为0.005g/kg,误食或接触可引起中毒。[1]

3.1 诊断

海葵中毒的诊断要点为[1] :

1.蜇伤处有刺痛,呈线状红斑、丘疹、水疱或剧烈刺痒和疼痛风团,创口出血。

2.全身中毒表现有流涎、口唇、舌麻木、疲倦;重者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呼吸困难、腹部绞痛、心绞痛等。

3.2 治疗

海葵中毒的治疗要点为[1] :

1.被蜇刺后立即用海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患处,然后涂擦食醋,可灭活刺丝囊,减少毒素释放,或涂1%氨水,或10%碳酸氢钠后用1%明矾液冷湿敷。

2.食人中毒者应采取洗胃、导泻等措施。

3.阿托品皮下注射,可减轻神经系统症状。也可肌注维生素B6

4.对症处理。

4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5 疾病概述

海葵刺伤是由腔肠动物海葵的刺线囊刺入皮肤引起的损害。因海葵体内含有多种毒素,如类似神经毒的物质、龙虾肌碱和蛇毒的催眠毒素。

6 疾病描述

海葵约有1千种,已知能蜇人的约10余种,这种生物生活在海洋的珊瑚岛上,形似葵花或菊花,大小不一,色泽各异。目前我国沿海发现的一种橘红色纵条矶海葵,体长约2~3cm,能引起刺胞皮炎。这种海葵固着生长在水中的物体上,有时密集成群,从水面至水下10多米都能见到,它的毒性作用类似大型水母。

7 症状体征

各种海葵引起的蜇伤其严重程度、症状轻重不一,即使同一种海葵引起的刺胞皮炎症状轻重也因人而异。工人在养护海产、下海捕捞若遇上海葵,在皮肤接触部位常突然感到刺痛和烧灼感,很快出现米粒大红色风团或融合成片,风团约1h消退,留有丘疹,4~8h后出现痒感,丘疹增大成为丘疱疹或水疱,抓破后有渗液,约经2~3周脱痂留有色素沉着或形成苔藓样变。

有人从海葵的触须中分离出海葵素和海葵毒。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瘙痒及丘疹、风团。海葵毒根据海葵种类的不同,其成分和毒力亦不相同。有人从海葵浸液中发现龙虾肌碱及胡芦巴碱,还发现麻痹毒素(催眼毒素),部分类似眼睛蛇毒素,可致人呼吸麻痹死亡。1988年我国李明、秦士德报告的纵条矶海葵皮炎,尚未见有全身症状和严重反应者。

8 疾病病因

海葵是一种水生动物,属于珊瑚纲。

9 病理生理

纵条矶海葵体表有大量的白色细丝,从壁孔和口中放出,称之为“枪丝”。枪丝长数厘米,漂浮于海水中,常粘附在某种物体上或脱落在泥沙里。海葵的触手无致病作用,仅枪丝可蜇伤皮肤。枪丝表面镶嵌有很密的刺胞。刺胞放射后呈粗管圆柱状,约两倍于刺胞长。其外2/3直至末端有许多细长一致的芒刺,粗管末端变细为刺丝,属于短柄P型丝刺胞,有蜇伤人体的作用,可引起刺胞皮炎。

10 诊断检查

11 治疗方案

发现刺胞皮炎后要尽早治疗,以破坏海葵,控制病情的发展。胡绍清1993年报告在北戴河遇到的118例海蜇皮炎,用饱和的明矾水湿敷患处,20分钟后局部涂搽哈西奈德液,可很快破坏海葵毒素,消退临床症状。对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一般在蜇伤后2~4h内反应达高峰),要及时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并给予输液以加快毒素的排泄,以及对症处理。疼痛明显者用盐酸依米替丁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在伤面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吐根碱4mL。

12 预后及预防

1、对在海上作业或养殖场工人要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绝不能用手直接抓取或捞取捕捞的海产物。在海上遇到海蜇浮游水面切勿用手推移。赶海时海滩上不明种类的海生物不能随便捡拾或用手触摸。夏季海水浴者要选择洁净的海水区,并在浴场架设严密的网具以防水母进入,并备有一定的急救设施。

2、一旦被海葵蜇伤后要尽快去除粘在皮肤上的触手,以防止未放射的海葵毒素进一步释放而加重病情。切勿用淡水冲洗,淡水可促使毒素放射。在现场可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不可用手直接擦拭,可用海水冲洗。如有条件可用酒精或或碱性溶液冲洗或喷洒患处,或用10%碳酸氢钠溶液冷敷患处,这样可清除残留在皮肤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海葵,使触手变性失活,能明显地减轻蜇伤的症状。

13 特别提示

海葵刺非常细小,几乎看不见,刺伤后也许会很疼,但通常会消失,如果几小时后,疼痛或肿胀仍持续存在,则须去医院诊治。

1、如果可能应除去海葵刺。

2、用热水器清洗局部。

(1)如果能看见嵌在皮肤里的刺,将其拨出,若不能拨出,则要尽快请医生处理,否则,刺会越来越深进入肌肉内。使伤者保持安静。

(2)用热水冲洗 伤处。使用热水袋或浸入热水中30分钟。这样有助于驱出毒素。监测伤者防止过敏性休克。

14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0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