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目录

1 拼音

gān cǎo

2 英文参考

Glycyrrhiza uralens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lycyrrhiza uralens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lycyrrhizae,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coric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corice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quirit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quoric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quorice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glycyrrhiz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weet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Glycyrrhiz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quorice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甘草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747106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剂100ml5.5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748106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剂10ml0.65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749106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剂120ml6.5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750106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剂180ml9.4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751106复方甘草片剂100片盒(瓶)6.2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752106复方甘草片剂30片盒(瓶)1.9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753106复方甘草片剂50片盒(瓶)3.2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甘草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2]

甘草去皮称粉甘草,切片生用或蜜炙用。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诸药用于治疗脾虚便泄、胃虚口渴、肺虚咳嗽、咽喉肿痛、心悸胸痛、痈疽肿痛、胃肠溃疡等。汪昂云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肝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润剂则养血,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苷元和激素样成分。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菌、镇咳祛痰、解毒和抗溃疡作用。[3]

甘草根是常用的中药,可减低或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毒性,具辅助、协调、矫味作用。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陶弘景称之为“诸药之王”,“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之良相也。”

近年来甘草及其提取物在食品等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生啤酒加入甘草发酵,成品泡沫多而芳香持久。巧克力中加入甘草甜素能强化可可豆粉的特有香味。从某草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可用作油脂和含油脂食品的抗氧剂。利用甘草的抗炎和助溶特性,已创制出多种爽感、透明、粘着性及生理效应极佳的化妆品。甘草开花期叶片富含蛋白质及脂肪,是骆驼的优良饲料。甘草也是羔皮羊的主要食物。近年由于甘草资源被过度采挖,造成了植物破坏,引起土地沙化,也影响了以甘草为生的羔皮羊的产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Radix Glycyrrhiz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liquorice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别名

美草、蜜草、国老、粉草[3]

8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Fisch.或胀果甘草G.inflata Bat.等的根和根茎[3]。主产内蒙古、甘肃等地[3]

9 性状

主根长而粗壮外皮红褐色,味甜。茎稍带木质,小枝有棱。羽状复叶。花冠蝶形,紫红色。荚果镰刀状或环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及河岸沙质土壤;喜干燥,耐寒。

10 性味归经

甘,平[3]。入脾、肺经[3]

11 功能主治

功在和中,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调和诸药[3]。主治脘腹挛痛,咳嗽,心悸,癔病,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3]。近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3]。炙甘草性微温,补脾益气,多用于虚寒证[3]

12 用法用量

如煎服:1.5~9g[3]

13 饮食禁忌

服用甘草忌吃菘菜、猪肉和海菜[4]

14 相反诸药

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4]

15 运用

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名甘草梢,功能清火、解毒[4]。煎服治茎中痛,淋浊等[4]

16 化学成分

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还含24-羟基甘草次酸等三萜类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等黄酮类,并含苦味质、树脂等[4]。胀果甘草根的主要成分为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4]

17 药理作用

甘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煎剂能抑制离体肠管[4]。浸膏、甘草甜素(主要为甘草酸盐)及甘草次酸,具盐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钠、水潴留,可致水肿及血压升高[4]。小量甘草甜素具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具抗炎作用[4]。甘草具镇咳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肝损害有保护作用[4]。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有一定解毒作用[4]。后者还能降低血胆固醇及增加胆汁分泌[4]。甘草次酸对发热大鼠有退热作用[4]。在体外并有一定抗菌、抗原虫作用[4]

18 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18.1 炙甘草补脾益气

《神农本草经》载甘草“倍气力”,名医别录》云本品“温中下气,烦满短气”,李时珍云其“补脾胃”,故凡补气剂均用炙甘草。如治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治气血两亏的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治心气虚的炙甘草汤,调中补虚之甘草泻心汤。甘草在温剂中取其温中健脾,缓和姜附燥烈之性的功效,如治疗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四逆汤和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汤、桂枝附子汤等。在理血方剂中甘草用于脾虚不摄、冲任虚亏的下焦出血、便血,如黄土汤、胶艾四物汤、小蓟饮子等。

18.2 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能缓和苦寒药和矿物药对胃的刺激

《药品化义曰:“甘草生用凉而泻火。”甘草生用可泻火解毒,以治疮疡肿毒。因此,用于外科痈疽疮疡的治疗,常与金银花、连翘、赤芍、牡丹皮、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如治阳证痈肿的银花甘草汤、仙方活命饮、四妙勇安汤等,都有甘草、金银花二味;清热利尿的六一散,取其清热利尿之效,再配粳米养胃和中;女,泻白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取其调养胃气;龙胆泻肝汤、导赤散、八正散中的甘草,取其清热泻火、缓解尿道疼痛之用,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肝菌,对于阿米巴原虫及滴虫有灭杀作用。

甘草用于解表剂常与桔梗配伍,可宣肺利咽而解表,外感尤为常用。外感风寒的通宣理肺丸、清瘟解毒丸等,外感风热的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表里双解的柴葛解肌汤、普济消毒饮、防风通圣丸等,均有甘草、桔梗。伤寒论之甘草桔梗汤治少阴病咽痛。在解表方剂中主要取甘草清热泻火之功,故治外感风热咽痛、肺胃炽热咽痛,效果良好。

本来呕家忌甘,但胃虚热上逆作呕,有时也可用甘草,取其清热泻火之效,如橘皮竹茹汤,治胃肠积热食后即吐之大黄甘草汤,治胃虚痰浊内阻呃逆的旋覆代赭汤等;在渗湿利水剂中一般彳艮少用甘草,但需泻火止痛者可用。

18.3 甘草具有祛痰润肺止咳之功

甘草具有祛痰润肺止咳之功,如在止嗽散、麻黄汤、小青龙汤、定喘汤、二陈汤、前胡散、清燥救肺汤、温胆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等中的应用,都有上述作用。

18.4 甘草缓急止痛

甘草缓急止痛,是以其“甘缓”的作用应用于泻下剂和理血剂中,属逐瘀力峻的方剂。如膈下逐瘀汤中重用甘草,取其甘缓和之、攻中有制之意。甘草的镇痛作用在于“缓急”。前人经验认为,“甘能缓急”。近人研究证明,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常与白芍配伍,如用于治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的芍药甘草汤,治因脾胃虚寒而脘腹挛急作痛的小建中汤。

18.5 甘草调和诸药

《本草正义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李杲日:“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夹杂者用之得其平。八珍汤用本品与人参、白芍等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四逆汤用本品,缓和附子、干姜之热,防止伤阴;半夏泻心汤用本品与干姜、黄连等寒热药同用,又能起到调和寒热作用;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使泻而不致速;白虎汤用本品缓和石膏、知母之寒,防止伤胃;与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药同用,可使药性和缓,不致过于辛燥并能保护胃气,以防汗后伤津液等;又如甘草与半夏、细辛同用,能和解后两药的辛麻味。正如缪希雍云:“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汤等);攻者,下而不止(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汤等);湿者,燥而不濡(如四逆、吴茱萸汤等);清者,冽而不和(如白虎、竹叶石膏汤等)。”

19 应用甘草的注意事项

19.1 不用或少用甘草的情况

甘草长于温中益脾胃。甘草对肾阴虚与肾阳虚无明显作用,故在补血、补阴、补阳的方剂中往往少用或不用。如补肾阴之剂的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增液汤;补阳剂的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等均不用甘草。

前人有“甘缓助湿”之说,故化湿方、苦寒燥湿方多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不取甘草。

甘缓不利于排水,用于水湿停聚或水肿的五皮饮、五苓散和治湿邪留恋气分湿温证的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均不用甘草。

甘缓不利于理气,故治疗气滞不畅、升降失调、气郁的方剂多不用甘草。如行气解郁的越鞠丸,行气开郁、降气化痰之半夏厚朴汤,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的良附丸,疏肝清热、理气止痛的金44"子散,行气散寒治疗疝痛的导气汤等均无甘草。

甘缓不利于下,故治急腹症以攻下为主时可暂不用甘草,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承气汤、清胰汤等。因急腹症多为气血瘀闭之患,其治疗应“以通为用”,故甘缓能降低攻下的疗效。

甘缓不利于通行,故在理血剂中用于通络行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均不用甘草。因甘草主泻气分火热,用于治疗血热的凉血止血剂,如十灰散、四生丸、槐花散等不用甘草。用于消除痞满、通里攻下、峻下逐水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不用甘草,因甘草的甘缓助湿不利于峻下。对不论虚实的津亏便秘均不用甘草,因甘缓不利于润肠通幽,如治湿热津亏的增液承气汤、津枯肠燥的五仁丸等。甘草泻火易致阳衰,加之甘缓恋湿,故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也.不取甘草

19.2 慎用甘草的情况

甘草不要多服、久服或当甜味剂嚼食(尤其是儿童),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脂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久服甘草,还会引起低血钙,出现钙性抽搐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导致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但是,只要辨证准确,适当配伍利尿、理气药可防患于未然。如若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用甘草。

19.3 忌用甘草的情况

(体草正义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误得甘草,便成满闷,其则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盛故尔。”故止呕降逆剂多不取甘草。如和胃止呕的小半夏汤、大半夏汤,温胃降逆的丁香柿蒂汤,温中开郁、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等均无甘草。治中满证食积停滞之保和丸,饮食停滞而中虚的枳术丸等不用甘草。这是因为,治疗饮食及湿热停积胃肠的消剂,轻者内消即可,重者则需通下,加甘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甄权曰:“诸药中甘草……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孙思邈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以甘草解百毒,至今广为应用,如乌头类的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一支蒿等中毒,可用甘草、生姜、金银花水煎服;天南星科的南星、半夏、禹白附中毒,用甘草、生姜、防风煎服;马钱子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皆有良效。实践证明,甘草还能消除或降低组织胺、水合氯醛、氯化汞等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甚至对艾滋病毒等,也有一定解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多糖具有抗病毒或抑制作用。甘草甜素、甘草苷、甘草次酸对某些药物、食物、体内代谢产物及细菌毒素所致的中毒,有一定抑制和解毒作用。

19.4 禁用甘草的情况

古今将相反的药物都列为禁用。十八反中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总之,甘草在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伤寒论》112方,《金匮要略方论》262方,合计374方,有250方用甘草,占总数的66.8%,说明甘草应用广泛,但多取其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及矫味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处方中,要充分发挥甘草的多功能作用,扬其长,避其短,辨证用方,审方用药,严格掌握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并非每个处方都要信手写上一味甘草,更不应把甘草视作可有可无之品。

20 甘草制剂

甘草浸膏

21 甘草的药典标准

21.1 品名

甘草

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21.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72,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21.3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21.3.1 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21.3.2 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21.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

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取本品耪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于,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酸一冰醋酸一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21.5 检查

21.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21.5.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21.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K)。

21.5.4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21.5.5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照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附录ⅨQ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测定,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

21.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21.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nm。理论板数按甘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时间(分钟)流动相A(%)流动相B(%)
0~81981
8~3519→5081→50
35~3650→10050→0
36~40100→190→81

21.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苷对照品、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70%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含甘草苷20μg、甘草酸铵0.2mg的溶液,即得(甘草酸重量一甘草酸铵重量/1.0207)。

21.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10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1.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09)不得少于0.50%,甘草酸(C42H62016)不得少于2.0%。

21.7 甘草饮片

21.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1.7.2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21.7.3 功能与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1.7.4 用法与用量

2~10g。

21.7.5 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21.7.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21.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贾佩琰."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家庭中医药
  4. ^ [4] 崔述生,张浩主编.精编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