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目录

1 拼音

è xìng zhǒng liú fàng shè zhì liáo jì shù

2 操作名称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3 适应证

应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病期、病变部位及患者整体情况,决定施行综合治疗或单纯放疗,根治性放疗或姑息性放疗。

1.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度可分

(1)高度敏感: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汶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2)中度敏感:鳞状细胞癌、移行性上皮癌、基底细胞癌、腺癌、恶性混合瘤等。

(3)低度敏感:纤维肉瘤、成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高度和中度放射敏感的肿瘤为放疗的适应证。低度敏感者更宜采取综合治疗。

2.单纯放疗  适用于鼻咽癌、鼻腔癌、早期口腔癌、早期喉癌、宫颈癌、皮肤癌、食管癌等。

3.宜手术、放疗综合应用者  ①术前放

4 禁忌证

1.全身情况  ①严重消瘦或有恶病质;②伴有急性感染或有脓毒血症;③已有广泛性全身转移(相对禁忌证);④白细胞计数低于3.0×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70×109/L(相对禁忌证);⑤严重心肾疾病,应于控制后再行放疗。

2.局部情况  ①食管癌伴有深在溃疡和穿孔者;②肺癌有大量胸水者;③腹腔肿瘤有大量腹水者;④以前曾接受过放疗,局部正常组织已遭受严重损坏,不容许再照射者。

3.预期照射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较欲解除的症状更为严重者。

5 准备

1.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反应、预后,以取得合作。

2.术前详细检查,掌握患者病情。确定放疗指征后,到放射治疗科进行放疗。恶性肿瘤一般应经病理确诊后始可施治,诊断性治疗除外。

3.放疗前应详询既往史以及是否接受过放疗,并了解所用放射源、照射条件、部位、用量和时间等,以免造成放射性损伤。对复发须再治疗者,应慎重掌握总剂量。

4.肿瘤局部有感染者,须先用药物控制,一时不能控制者,可先用小剂量照射。

5.口腔部恶性肿瘤患者如伴有牙病,应先请口腔科处理,必要时拔除病牙。有假牙者照射前应取出。

6.放疗医师应对决定施行放疗患者及时拟定治疗计划,包括照射部位、照射野大小、数目、照射角度、物理条件、剂量和间隔时间等。治疗前应将放疗计划和放疗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告诉患者,以取得合作。

6 方法

1.放疗  放疗使用的放射源主要有3类:①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α、B、Y射线;②X线治疗机的不同能量X线;③各种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负介子束以及其他重粒子束等。这些放射源以外照射和内照射方式进行治疗。

临床上理想的放射源在组织中造成的剂量分布应尽量符合放疗剂量学原则。即:①照射肿瘤的剂量要求准确;②对肿瘤区域内照射剂量分布要求均匀;③尽量提高对肿瘤内照射量,降低正常组织受损量;④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不受或少受照射

2.制订个性化的方案  综合评估、合理安排、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原则。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病期、病变部位及患者整体情况,制订出个性化的方案。决定施行综合治疗或单纯放疗,根治性放疗或姑息性放疗。指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物理类型、侵犯范围、发展趋势,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治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如:手术+放疗、手术+放疗+化疗、放疗+化疗,还可加中医中药等模式。要注意制定科学、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具体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方案、方法见“放射肿瘤学技术操作规范”中所述。

常规剂量是2Gy/d(肿瘤量),5/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等中心照射方法。

4.小儿或神志不清患者,放疗时应使安静。

5.放疗期中,应经常观察病情,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至少每周检查1次。此外,尚应根据病情进行有关的检查及处理,或建议有关科进行。放射反应严重、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应暂停放疗。

7 注意事项

1.对恶性肿瘤患者于放疗前应尽一切可能获得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以免误诊。病理学诊断并可为是否适应放疗及制订放疗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2.放射治疗计划的拟定应在对患者作全面检查,对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患者全身情况作全面了解后进行,不得草率安排治疗。

3.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时,应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准确定位,例如CT、MRI和术中标记物。合理安排照射野,尽量用等中心的多野照射,使在肿瘤区得到足够剂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的受量。

4.放疗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个别对待的原则。对治疗计划,应根据照射过程中病情的变化,适时作相应的修改。

5.放疗为局部治疗措施,故治疗引起的反应一般亦均为局部的。一个正在放疗中或放疗后的患者的不适,不都是来源于照射。经治医师对患者的不适诉述应认真对待,仔细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处理。

6.恶性肿瘤患者在整个放疗过程中需要有关科医师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7.放疗结束后,应定期随访,以便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