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紫囊孔菌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囊孔菌属 可药用木腐菌

中文学名

褐紫囊孔菌

拉丁学名

Hirchioporus fusco-violaceus (Schrad. : Fr.) Donk

中文别名

褐紫耙齿菌

同物异名

Trichaptum fusco-violaveum (Fr.) Ryvarden

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往往左右相互连接,革质稍胶质。湿时柔软,干时硬,菌盖半圆形,变瓦状叠生和形成盖,宽1-4cm,厚1-3mm,上面白色至灰白色,被粗毛和有环纹,边缘薄,近锯齿状。菌肉薄,厚约1mm,子实层面淡红紫色至淡紫青色,后逐渐褪色。子实层形成薄的齿状突起,近放射状排列,长约1-2mm。囊体长棱形,稍突越子实层表面。顶端有结晶,无色,壁稍厚,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平滑,5-7μm×1.5-2μm。

图例

图 1029 褐紫囊孔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囊体

生态习性

春至秋季在高山松、马尾松以及其他树木、枕木上大量生长。

分布地区

西藏河北黑龙江陕西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

经济用途

此菌分布广,对数种树木及枕木造成危害,形成白色腐朽。往往生长在木耳、毛木耳及香菇、银耳段木上,对产量受影响。另外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